余氯(residual chlorine),指氯投入水中后,除了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量外,还剩下了一部分氯量,这部分氯量就叫做余氯。即一般水中投氯后,经一定时间接触,在水中残留的游离性氯和结合性氯的总称。
余氯可分为化合性余氯(指水中氯与氨的化合物,有NH2Cl、NHCl2及NHCl3三种,以NHCl2较稳定,杀菌效果好),又叫结合性余氯;游离性余氯(指水中的ClO-、HClO、Cl2等,杀菌速度快,杀菌力强,但消失快),又叫自由性余氯;总余氯即化合性余氯与游离性余氯之和。
自来水出水余氯指的是游离性余氯。
余氯检测仪(余氯分析仪)简单的说,就是用于快速检测余氯的仪器,仪器相当于一台小型的分光光度计,水样经与专门的试剂反应后,通过分光光度方法计算出其余氯/总氯值。
余氯检测仪(余氯分析仪)的特点是将检测过程需要用的试剂设计成专门的试剂包,而仪器本身也包含了标准曲线,使用者无需专业知识去调配试剂和制作曲线,能够在几分钟内准确的检测余氯的含量,能够极方便企业快速的监控水中余氯的含量。
余氯的测定方法较多,有分光光度法(比色法)、容量法、电化学传感器法等,下面仅对前两种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一、分光光度法(比色法)
常用的有邻联甲苯胺比色法(OT法)、邻联甲苯胺-亚砷酸盐比色法、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
1、邻联甲苯胺比色法(OT法)
该方法适用于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总余氯及游离余氯。若水中含有悬浮性物质时会干扰测定,此时可用离心法去除悬浮性物质。水中干扰物质的最高允许含量如下:高铁,0.2mg/L;四价锰,0.01mg/L;亚硝酸盐: 0.2mg/L。
原理:在pH值小于1.8的酸性溶液中,余氯与邻联甲苯胺反应,生成黄色的醌式化合物,用目视法进行比色定量;还可用重铬酸钾-铬酸钾溶液配制的永久性余氯标准溶液进行目视比色。
但是邻联甲苯胺对动物具有强致癌作用,对人也有疑似致癌作用。3,3',5,5'-四甲基联苯胺是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一种无致癌性、无致突变性的色原试剂。目前已逐步取代强致癌物联苯胺及其他有害的联苯胺衍生物,在临床化验、法医检验和化学分析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另外,与目前使用的传统显色剂邻联甲苯胺比较,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具有灵敏度高,显色稳定,准确性好,使用安全等特点,适用于饮用水及一般水源水中余氯的测定。
2、邻联甲苯胺-亚砷酸盐比色法
该方法适用于分别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总余氯、化合余氯及游离余氯。其灵敏度与水温成反比,故测定时水温不宜超过20℃。
原理:水样中余氯与邻联甲苯胺作用,生成黄色化合物后再加入亚砷酸盐时,颜色不再变化。如先加亚砷酸盐,则亚砷酸盐将余氯还原为氯化物,不能再与邻联甲苯胺作用,此时呈现的是干扰物的假色。
根据亚砷酸盐及邻联甲苯胺的加入次序,并控制不同的显色时间,可以分别测出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和总余氯的含量,并能去除假色的干扰。
3、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
DPD法是目前即时检测余氯最准确的方法之一,与OT法检测余氯相比,其准确性更高。
原理:水样中不含碘化物离子时,游离性有效氯立即与DPD试剂反应产生红色,加入碘离子则起催化作用,使化合氯也与试剂反应显色。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得游离氯和总氯,总氯减去游离氯得化合氯。
二、容量法
常用的方法是N,N-乙基对苯胺-硫酸亚铁胺容量法。
该方法适用于分别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游离余氯、一氯胺、二氯胺及三氯胺。该方法受水温、pH值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及pH值,滴定时水样的pH值应控制在6.2~6.5,此时终点敏锐,若pH值太高,水中的溶解氧会使指示剂产生红色;水温一般要控制在20℃以下,若水温太高,氯胺容易与指示剂反应,使游离余氯结果偏高。氧化锰会干扰检测结果,检测前需先去除氧化锰。
原理:水中余氯与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指示剂反应显出红色,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余氯还原为氯化物时红色消失。从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量求出余氯的量。
在下列不同条件下滴定,可求得不同形式的余氯含量。
1、水解缓冲至pH值为6.2~6.5,如无碘化物存在,游离余氯立即与DPD指示剂反应显示红色,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测出的是游离余氯量。
2、再加少量碘离子,则催化一氯胺使红色重现,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测出的是一氯胺量。
3、再加过量的碘化物,二氯胺使红色重现,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测出的是二氯胺量。
4、水样先加入碘离子,再加DPD指示剂显示红色,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测出的是游离氯和1/2三氯胺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