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汽油降烯烃技术在抚油二厂成功应用
我国第一套双提升管、双沉降器、双分馏塔技术型的催化汽油降烯烃技术改造装置———抚顺石油二厂年150万吨的重油催化装置于5月28日一次开汽成功,并于当日产出合格产品,这标志着双反应器、双分馏塔催化汽油降烯烃工艺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标志着这个厂产品质量得到了升级,达到欧Ш标准,满足了绿色奥运环保要求。 抚顺石油二厂这套年150万吨的重油催化装置的汽油降烯烃技术改
2004.06.09
塑料注射成型新工艺
精确的塑料制品,且成型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在塑料成型加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塑料制品听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塑料制品的精度、形状、功能、成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注射成型工艺已难以适应这种要求,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大面积结构制件时,高的熔体粘度需要高的注塑压力,高的注塑压力要求大的锁模力,从而增加了机器和模具的费用;②生产厚壁制件时,难以避免表面缩痕和内部缩
2004.06.04
上海石化研发出增产苯和二甲苯新技术
上海石化研究院攻关完成的“甲苯与重质芳烃歧化与烷基转移成套技术及催化剂”项目,成功地研发了以甲苯、碳九和碳十芳烃为原料生产苯和二甲苯的工艺和催化剂,一举打破了以往国外大公司在此领域的垄断局面,并使我国从长期引进歧化成套技术和催化剂一跃成为出口国。扬子石化公司芳烃歧化装置年处理量为123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苯生产装置,投产以来一直使用美国UOP公司的TA-3
2004.06.04
液晶环氧树脂研究在国外取得新成果
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在线消息,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液晶环氧树脂在国外的研究持续不断、时有成果,日前又有新的发展。 取代基对液晶环氧树脂固化性能的影响得到深入认识。Jun Yeob lce等研究了带有内消旋中心取代基的芳香酯基液晶环氧树脂的合成,是以甲基作为取代基和以二胺基二苯醚作为为固化剂的3种环氧树脂,结果发现在分解温度以下固化,液晶相环氧树脂是稳定的。 通过
2004.06.02
GE推出低温抗冲击聚碳酸酯共聚物
美国GE高性能材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两个聚碳酸酯/硅氧烷共聚物新牌号:LexanEXL9112和1434。据称,这两种产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能和高耐候性,能耐多种化学品。据专家介绍,该公司是采用独特的硅氧烷为共聚单体的工艺制备LexanEXL的,在保持聚碳酸酯的基本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它的低温冲击强度和韧性。另外,硅氧烷软嵌段到聚碳酸酯分子链上还赋予了树脂UV稳定性
2004.06.01
北化推出精密挤出医用塑料管材
我国的医用塑料制品发展产品中以批量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医用塑料产品为主,而高技术含量的膜式氧合器、血液净化器及各种导管、插管与国外上千种产品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介入疗法用的系列导管产品,这类导管加工精细,质量要求高,目前还主要依赖进口,但价格昂贵,每支售价可达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美元。北京化工大学自1998年由吴大鸣教授提出研究精
2004.05.31
新型聚酯缩聚用催化剂通过鉴定
近日,天津石化研究院“新型聚酯缩聚用催化剂的研制”项目,通过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科技鉴定。由他们开发的钛系复合催化剂制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该项目紧盯聚酯行业国外最新发展趋势,自2000年底至2003年底,历时3年,先后在天津石化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立项。新研制的以钛酸异丙酯为主要原料的复合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无毒、无污
2004.05.28
新型丙乙烯共聚物性能独特
陶氏化学公司近日推出一种新型丙烯-乙烯共聚物,为该产品系列又添一员。据悉,该产品是陶氏与Symyx技术公司联合开发成功的。这种被称为Versify的聚合物主要应用目标是包装市场,该产品所用的催化剂是采用Symyx公司专有的高处理量筛选技术制备而成的。这种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是通过Symyx公司的新型催化剂和陶氏的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联合作用来实现的。这类
2004.05.28
山东研制出热塑性聚氨酯软管
由山东省宁津县鲁盾聚氨酯制品公司研制生产的热塑性聚氨酯软管。热塑性聚氨酯可在-40℃~-120℃之间工作,它耐油蚀、耐磨损、耐老化,因而用其制成的热塑性聚氨酯软管用途广泛,使用范围宽。从承受压力而言,它仅可以做低压软管,还可以做成钢丝增强高压软管和纤维增强高压软管;从适宜介质而言,它可以做各种气管、液压油管、食品管、药品管等;从适用行业而言,它可以做各种车辆
2004.05.27
立体曲面材料表面处理新技术问世
日前,一种被称为“万能百变装饰技术”——立体曲面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由北京邦尼威尔科技公司研制成功,并填补了国内空白。这种技术是将该公司研制出的特殊色浆通过滴灌器滴入水槽中,色浆在水中扩散出自然、美丽的纹理,并有极佳的附着力,使在水槽中放置的物品表面附着一层色彩膜。物品取出晒干后,即可获得各种自然纹理,且不易脱落。这种技术可适用于各种塑料制品的加工适于各种形状的
2004.05.27
高档纤维级钛白粉将实现国产
由山东东佳集团(原淄博钻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日本钛工业株式会社合作生产纤维级钛白粉项目进入设计施工阶段。作为我国首次引进国外纤维级钛白粉生产技术的项目,该工程投产后将填补我国钛白粉生产行业的一项空白,产品不仅大量替代进口,而且将大大提升我国在世界钛白粉生产行业的地位。一期工程将生产1万吨高档的纤维级钛白粉,预计今年底即可投产。 另外,为使
2004.05.27
美用食物废料生产塑料
美国夏威夷群岛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食物废料生产聚合物的新工艺。美国夏威夷天然能源研究所推出的这种用食物废料制成的塑料能在自然中分解,可用来生产洁净的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器具,甚至还可生产药品胶囊。据介绍,科学家将食物废料用水稀释并粉碎成浆质,保存在高温密封容器里,经过一定时间,浆质中的厌氧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并分解容器中的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有机酸。科学家
2004.05.25
瑞士开发成功可溶解塑料的不溶剂
最近,瑞士开发成功了一种特制配方的溶液,这种溶液喷洒在塑料制品上面,可以与塑料发生化学反应,并使塑料不受逐渐溶解,成为可被水冲掉的无害物质,不再污染环境。据悉,采用这种新技术生产的复合塑料簿膜,制成食品或其它物品的包装袋后,一旦将包装袋撕开后,涂有这种溶剂的内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与带有反应基的聚合物进行反应,薄膜会像穿孔似的慢慢地被分解掉。
2004.05.24
聚硅烷改性环氧树脂研究有进展
不久前,南开大学端功能基聚硅烷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研究获得新的进展,这将是我国环氧树脂业一个较为重要的研发项目。这次取得的进展主要是:首次合成了端环氧基二硅氧烷(TEDS)和端胺基二硅氧烷(TADS),研究了TEDS与正丁胺的模型反应及其与DDM的固定反应动力学,动态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TEDS/DDM和E-51/TADS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均为二级反应,反应活
2004.05.24
纳米复合功能薄膜
北京华京五方公司推出新研制成功的纳米复合功能薄膜,大大改善了包装薄膜的性能。他们采用纳米无机粉体包覆技术,对功能性无机纳米粉体进行改性,改善了纳米粒子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防止了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该公司开发的纳米复合功能薄膜包括抗菌薄膜、防紫外线薄膜和防静电薄膜等。华京五方公司开发的纳米复合抗菌薄膜有效地克服了银系抗菌剂的变色问题,且透明度高、耐候性好、无毒
2004.05.21
高性能聚苯醚合金扩大PPO应用
最近,比利时Asahi Thermofil公司开发出PPO(聚苯醚)和PPS(聚苯硫醚)合金Xyron DG,大大拓宽和扩大其PPO配混料产品范围。据介绍,Xyron DG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刚性和高温下强度,密度小,高耐化学品性和尺寸稳定性,为阻燃性树脂。Xyron DG40和Xyron DG20是40%玻纤增强牌号,优点为为低翘曲。DG 42可用于做投影仪
2004.05.21
煤沥青环氧型重防腐涂料
针对煤沥青含有对涂料制造和施工人员危害较强的致癌物质和污染环境的状况,道诺(东营)化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人员把煤沥青处理并将其催化聚合而成的树脂制做成环氧型重防腐涂料,即海津漂白环氧煤沥青涂料。公司投产实验并在胜利油田海上平台获得成功。涂料为甲、乙双组份,有底漆、面漆之分;具有耐水性、耐酸碱性、耐绝缘性、附着力强等优异性能,具有柔韧性好、耐干湿交替性好、抗
2004.05.20
纳米烘镀锌涂料
哈尔滨市新辉高科技开发公司用10年时间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无污染的纳米烘镀锌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这一技术处理的原件,由于表面涂料属非金属,有一定绝缘性,耐腐蚀性能比镀锌产品高20倍,涂层在工件表面仅有千分之八毫米的厚度,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锌金属。该技术对工件表面有极好的渗透性,任何空隙都能烤上,适合在海洋地区、工业区、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使
2004.05.20
带锈防腐耐高温涂料
河南焦作市特种防腐涂料厂引进德国专利技术,投产新型带锈防腐耐高温特种涂料,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该产品具有优良的耐高温、防水、耐酸碱盐以及优异的防腐性能,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范的标准指标。其中,WT5型涂料在500℃工作温度下不鼓泡、不开裂;在湿热高温的含盐大气中,可使用15年以上。该产品附着力强,粘结牢固,可以在室温下快速成膜,使施工更加方便;另外还具
2004.05.20
陶氏化学推出新型环氧树脂
全球化工业巨头陶氏化学的塑料公司,最近一种全新的环氧树脂,它综合了一般环氧树脂的附着性、耐火性,同时兼具热塑性塑料的柔软性、易加工性。 陶氏专家称这是性能极优的塑料原料,因为它具有优良的隔氧性和附着性,所以取名为Blox高绝缘树脂和Blox高附着树脂。据介绍,前者主要应用于饮料工业作为多层PET瓶的隔绝层,由于制品透明性好、附着性强并有韧性,对于氧和二氧化碳
200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