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品技术
2525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室温长循环钙基多离子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团队成员郎集会、蒋春磊、方月等研发了一种具有高倍率、长循环的室温钙基多离子电池,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离子设计策略,实现了高达15 C的倍率性能(容量保持率97%),并在5 C的倍率条件下循环1500圈仍具有86%的容量保持率,是目前已报道钙基全电池中的最好性能。相关成果以Room-Temper
青岛能源所利用玉米加工副产物制备功能寡肽产品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第一粮食作物品种。玉米蛋白粉是湿法生产淀粉过程的副产物,我国年产量高于200万吨,主要在饲料生产中作为蛋白质原料使用。玉米蛋白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富含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有望开发成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复合支链氨基酸是运动员重要的营养补剂,高F值寡肽(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摩尔比值大于2
大连化物所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副研究员郑琼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ACS Energy Letters)上。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低成本、高性价比等优点,在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分布式储能、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钠离子电
中国科大在二维分离膜的高效选择性渗透研究中取得进展
石墨相氮化碳(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GCN)是一种新型二维层状材料,在催化和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以氧化石墨烯(GO)为代表的二维膜制备及其在分子尺度的筛分研究成为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但GO膜在水相体系中存在结构及性能不稳定性,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从而限制其实际应用。另外,GO膜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水相体系中,而一
石墨烯最新“表亲”铅烯问世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由第14族元素构成的二维材料(石墨烯的“表亲”)近年来引起极大关注,因为它们具有成为拓扑绝缘体的潜力。近日,日本科学家首次让纯理论性的铅基二维蜂窝状材料铅烯(plumbene)成为现实。铅烯引人瞩目的原因在于:铅的电子轨道结构及因而产生的最大能带隙,使它具有最大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这有可能使它成为一种坚固耐用的二维拓扑绝缘体。
石墨烯铅烯
2019.06.27
我国自研高速高精度激光汤姆逊散射仪 指标超同类产品
近日,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高功率纳秒激光器及精密探测仪器研制”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出高速高精度激光汤姆逊散射仪。今年5月在“科大一环”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装置开展实验中,基于重复频率200赫兹、单脉冲能量5焦耳的激光脉冲,实现了小于5电子伏特的电子温度测量精度,电子温度安全预警时间间隔达5毫秒,所获得的预警时
激光器
2019.06.26
4.6V高电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获进展
钴酸锂(LiCoO2)是最早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电极压实密度,使用钴酸锂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最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因此钴酸锂是消费电子市场应用最广泛的正极材料。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特别是5G手机等对锂离子电池续航时间和体积大小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高钴酸锂电池的充电电压可以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福建物构所稀土碘酸盐倍频晶体设计与合成获进展
金属碘酸盐晶体具有强的倍频效应、较宽的透过波段、较高的热稳定性。设计具有强倍频效应的金属碘酸盐的思路在于如何诱导无心结构的形成及如何增加化合物的极化率。在碘酸盐体系中引入强畸变的d0-TM(过渡金属)多面体或者孤对电子化学立体活性的铋氧/氟框架,均能有效地设计合成新型碘酸盐非线性晶体。将强极化率的IO3-和IO43-基团缩合形成新型聚碘酸根基团的方法是一种设
倍频晶体
2019.06.24
宁波材料所在推进石墨烯超级防腐涂层领域取得进展
海洋腐蚀问题是导致海上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球腐蚀的难题。二维材料,特别是石墨烯的发现为开发新型海洋设备重防腐涂层提供了新的思路。石墨烯具有单原子层结构及分子不可渗透性,被认为是最薄的防护材料。然而,人工制备的石墨烯容易再团聚,无法充分发挥石墨烯单片层的优异特性。此外,石墨烯是导电碳材料,它具有较强的腐蚀促进活性。团聚的石墨烯会加剧聚合物涂层的局部微
基于二氧化铈的非贵金属混合氧化物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二氧化铈(CeO2)是催化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组分,其中贵金属负载的CeO2基催化剂研究非常广泛,然而,这类催化材料存在起燃温度高、催化剂中毒、活性下降、重金属污染等缺点,因此,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开发新的先进材料以期获得更好的性能。非贵金属CeO2基混合氧化物作为潜在的替代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氧气储存/释放能力克服在高温下失去稳定性和活性的限制。然而,
纳米催化剂
2019.06.14
中国科大研制仿北极熊毛发的隔热气凝胶
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毛发不同,北极熊的毛发是中空的。在显微镜下放大后,每一根毛发都存在空腔结构,这种中空的管状结构不仅降低了北极熊毛的密度,而且有利于减小热导率,阻隔热量从北极熊的皮肤表面扩散到周围的低温环境中,值得设计新型人工隔热材料效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领导的研究团队受北极熊毛发中空结构的启发,发展了一种人工合成类北极熊毛的中空碳管气凝胶(C
中国科大仿硅藻土多级结构研制高性能固态锂电池复合负极
锂金属由于其高比容量和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未来新型高比能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一直受限于安全问题和有限的循环寿命。使用新型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替换传统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可以显著降低锂金属电池起火和爆炸的风险。但由于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材料之间有限的固固界面接触,使得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受限,满足不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固态锂金属电池的负极方面
上海硅酸盐所在锂金属电池负极界面改性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金属锂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与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望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当其与转换反应型硫基和氟基正极匹配时,有望得到能量密度高达500- 900 Wh kg-1的锂金属电池(LMBs)。然而,负极端锂枝晶的生长蔓延容易导致锂金属电池循环稳定性变差,且具有电池短路的安全风险;挤压出来的锂枝晶也有可能破坏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或形成“死锂”,随着锂金属负极
中国科大在高曲率碳负载铂单原子高效析氢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宋礼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江俊合作,在低铂(Pt)负载催化剂设计及其电化学析氢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揭示了局域电场效应对HER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相关成果以Atomically dispersed platinum supported on curved carbon supports for ef
重庆研究院在高灵敏石墨烯触觉传感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研制了三维微纳共形石墨烯柔性力敏电极,并应用于高灵敏柔性压容式触觉传感,相关内容以Flexible, Tunable and Ultrasensitive 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with Micro-Conformal Graphene Electrodes为题发表在
石墨烯
2019.06.06
天津大学研制新型水凝胶材料,帮助患者摆脱对外源性胰岛素的依赖
Ⅰ型糖尿病是困扰全球3000万患者的慢性代谢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手段。每天定时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是普遍采用的疗法。近日,记者从天津大学了解到,该校化工学院张雷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水凝胶材料,其构建的人造胰岛可在糖尿病小鼠体内实现长效控糖。相关研究已刊发在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将健康胰岛包埋在生物材料中植入患者体内,替代失去功能的胰岛,让患者摆脱对外
化学所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能量密度的提升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重点,而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镍锰酸锂材料是一种高电压的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倍率性能;然而,其自身的高工作电压会显著加速电极材料表面的副反应,严重损害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长循环性能,限制了它在高比能动力电池中的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等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
大连化物所乙酰酮修饰锰氧化物L酸催化胺选择氧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杰和副研究员马继平等在乙酰酮修饰锰氧化物L酸催化胺选择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文章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性质是影响催化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如在不同锰氧化物表面上,有机胺可选择氧化脱氢制有机腈,或氧化偶联制亚胺,但是目前仍然缺少有效策略对其选择性精准
选择氧化
2019.05.31
我国研究员在作物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
近日,技术生物所吴跃进研究员课题组在作物单粒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已经被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接受在线发表。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SKNIRS)是指在单粒作物水平上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作物成分。该技术因为其快速、无损的
近红外光谱
2019.05.29
福建物构所低成本稀土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稀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低成本稀土清洁生产技术是世界稀土资源利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其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新型稀土分离体系和分离技术的研发。迄今为止,溶剂萃取法和化学沉淀法是稀土工业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分离技术,为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溶剂萃取法需要大量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存在安全和环境问题;碳酸氢氨和草酸工业沉淀剂难于循环使用

127页,当前第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