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品技术
2525
上海有机所在含氟杂芳基砜类试剂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含氟有机化合物在功能材料、医药、农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发展向有机分子中高效、高选择性地引入氟原子和含氟片段一直是有机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胡金波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有机化学中独特氟原子取代效应(氟效应)的研究,并在基于含氟含硫试剂的选择性氟烷基化和氟烯基化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Chem. Rev.20
中国科大研制出“纳米竹子” 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源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近日,中国科大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类似竹节结构的纳米“竹子”复合异质结,充分利用太阳能,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氢能源。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设计新型半导体纳米材料以捕获太阳能并实现高效光化学转化,使我们看到了利用新型清洁能源的希望。但如何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实现产业化,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该研发团队设计了一种“脉冲式轴向外延生长”方法,成功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曾杰课题组与湖南大学教授黄宏文合作,研制了一种兼具优异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该成果以One-Nanometer-Thick PtNiRh Trimetallic Nanowires with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 Elec
清华大学研制出用于锂硫电池是高利用率聚丙烯负载蜂窝石墨烯框架的Janus分离器
今日,清华大学张强课题组研发出用于锂硫电池的高利用率聚丙烯负载蜂窝石墨烯框架的Janus分离器,该工作已经发表于Adv. Sci.上了。据悉,介孔细胞石墨烯骨架(CGF)/聚丙烯膜的Janus分离器有利于促进硫阴极的利用。具有“双面”CGF Janus分离器的Li-S电池具有1109 mAh g-1的高初始容量,并且在0.2C下250次循环后在保持800mA
有机硅改性石墨烯增强环氧防腐耐磨涂层研究取得进展
双酚A型环氧树脂是环氧树脂中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种热固性树脂,具有固化收缩率低、成型容易、粘结能力强、力学强度高和耐化学腐蚀性优异的特点,被广泛用作涂料、粘结剂和复合材料等的树脂基体。环氧树脂固化形成的三维孔隙、缺陷等会导致树脂基体致密性差、阻隔性能低,抗剪切强度低和摩擦磨损性能差,进一步限制了其在防腐耐磨等领域中的应用。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
石墨烯树脂
2018.12.06
中国科大等研制用于中性水全分解的“双面神” 三元金属磷化物纳米片电催化剂
氢能作为一种能量高、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电化学水解制备氢气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全水解电极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寻找能在中性水电解质中同时展现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水氧化和还原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仍然是电解水制氢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团队和高敏锐课题组采用简单的电化学沉积和固相磷化两步反
Small Methods: 基于二氧化铌纳米颗粒的电催化剂用于氮气还原
氨是地球上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目前年产量超过1.5亿吨,百余年以来一直都使用Haber–Bosch法合成。然而,Haber–Bosch法使用天然气重整得到的氢气在高温高压下还原氮气,因此是一个高能耗,高CO2排放的过程。而直接使用水和氮气为原料,在常温常压下反应的电化学氮气还原反应(NRR)有望解决这一问题,近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氮气具有很高的键
中南大学合成出一种氮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 组装的锌-空气电池能量密度达806Wh/kg
近日,能源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 30.067)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洁教授和李文章副教授团队在非金属电催化剂设计和机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论文题目为“Defect-rich and ultrathin N doped carbon nanosheets as advance
碳纤维热塑性复材研发成功
11月28日,上海华航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宣布,其开发出一种连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CF/PEEK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的强度比金属高5倍,质量比金属轻60%,性能比同类产品提升了10%以上。 上海华航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由单毫、洪成、贾凯慧等9名华东理工大学的在校研究生组建。该团队着眼于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其开发的CF/PE
超过40%!Fraunhofer ISE创造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纪录
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研究所(ISE)与欧盟资助的CPVMatch项目合作,创造了太阳能电池组件光电转化效率高达41.4%的记录。该光伏组件的面积为122cm2,采用多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堆叠多层的电池活性材料以吸收太阳光谱中不同的波长。Fraunhofer没有具体说明这个破纪录的组件所采用的电池材料,但指出它们基于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化学所采用挥发性固体添加剂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
有机太阳能电池凭借其质轻、柔软并且可制备大面积器件等突出优点,被认为是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技术。由于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活性层的形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研究员侯剑辉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优化活性层形貌的工作(Adv. Mater.2012, 24, 6335-6341;J. Phys. Chem. C2
高性能纳米磷酸铁锂的绿色高效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电动汽车的心脏是由电池或燃料电池驱动的电动机。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的增加,对高品质电池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池技术发展的首选,其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LiFePO4同时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高可逆性和可接受的工作电压(3.45Vvs.Li+/Li),作为正极性材料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此前已发表文章多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LiFePO4,产
天津工生所实现28个异源基因组装的维生素从头合成
合成生物学开辟了化学品人为设计合成的新境界,青蒿素生物合成颠覆植物提取路线是合成生物学的经典案例,组装操纵23个基因实现阿片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成为2015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维生素B12是一种含有金属钴的复杂有机分子,广泛应用在药品、饲料、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需求逐年上升,市场缺口日益突出。微生物发酵是获得维生素B12的现有方式,发酵周期长、生产成
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李灿、博士李泽龙、博士生曲圆直等人在CO2催化加氢制备芳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串联式催化剂体系直接将CO2高选择性地转化为芳烃。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焦耳》(Joule)上发表。李灿团队长期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和CO2转化工作。利用清洁能源制氢将CO2转化为燃料及化学品
中美科学家合作研制新型石墨烯导电复合材料,高强度成为亮点
在石墨烯、碳纳米管以新型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创新技术的驱动下,各大院校、机构以及科技公司对这些新材料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深入研究。新材料能够很好的替代传统的金属材料和其他传统材料。例如就有说法称,硅时代即将结束,石墨烯将会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近日,美国莱斯大学的化学家James Tour与莱斯大学的材料科学家PulickelAjayan、RouzbehShahsa
生物质制乙二醇技术中试在即
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日前联合举办的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中,大化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介绍了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催化制备乙二醇的技术,并表示计划近期将进行技术中试,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华北及东北地区多家企业对该技术表示出浓厚兴趣。大化所生物质制乙二醇研究组研究员郑明远介绍,大化所开发的生物质制乙二醇这一新路线,将经过预处理后的
慕尼黑工业大学利用海藻开发PAN基碳纤维
日前,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海藻吸收环境中的CO2,并制备碳纤维的工艺过程。据TUM研究人员介绍,利用海藻能够将空气或发电厂和钢铁厂的工业废气中的CO2转化为海藻油。随后,海藻油被用来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纤维,并通过抛物面太阳能反光镜对纤维进行碳化处理,最终得到碳纤维。该项目负责人Thomas Brück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来自T
海藻碳纤维
2018.11.21
南开大学团队研获新型“分手”利器 高效分离手性分子
左手右手,互为镜像,但永远不能在同侧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手性”。大到宇宙星云,小到海中螺壳,手性现象广泛存在。化学世界中,有一大类分子存在手性异构体,它们就像左右手,虽然看上去一模一样,但完全不能重叠,这类分子被称为“手性分子”。一些药物中的手性分子的两个镜像异构体存在生物活性、代谢过程、毒性的显著差别,有的更是“治病”和“致病”的天壤之别。因此,如何更为经
仅0.05mm厚!日企开发出超薄锂离子电池
2018年10月16日至19日,在日本幕张展览馆举行的“2018日本高新技术博览会”上,日本的村田制作所展出了厚度为0.05mm的超薄型锂离子电池。这种被称为 ”全固态薄膜电池” 的电池是能够在树脂膜上形成的薄膜电池。在展台上,村田制作所向参观者展示了实际产生的电压,以及作为充电电池的充电功能。这种尺寸只有15×15×0.05mm 的电池,可以在 50微Ah
宏量化制造的全肟化纳米纤维材料具有优异的海水提铀性能
铀资源是核工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资源,在核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核燃料铀的保障问题日渐突显出来,要保障核能的长远发展,对非常规铀资源进行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水中蕴藏着约45亿吨铀,是陆地已探明铀储量的上千倍。如果能够将海水中的铀资源有效富集和提取,铀将会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足以保证人类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纤维材料为载体的直接吸附法具有易于操作、低能耗

127页,当前第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