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开发出高性能防水防油涂层技术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的涂层技术,运用这一技术能很方便地给物体穿上一件纳米数量级的透明“防护服”,物体就既不怕水也不怕油了。《日本工业新闻》20日报道说,研究小组使极其微小的粒子分散进入无机材料形成的薄膜中,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让物体拥有一件结实的“防水防油服”。同时,薄膜中粒子的个头非常小,“防护服”上的凹凸相应也很微小,这样对光线几乎不产生
2003.11.24
扬子石化开发聚丙烯新品种
在聚丙烯生产中,首次由均聚物S1004直接转产抗冲共聚物K8003日前在扬子石化公司塑料厂获得成功,并达到了国内同类装置生产的一流水平,填补了扬子石化这一塑料专用料的空白。K8003是一种聚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很高的抗冲击强度,低温性能尤其优越,产品流动速率低,能满足塑料制品注塑成型的技术要求,并具有高机械强度、适宜硬度及耐热性等优良性能,用途极为广泛,是一
2003.11.24
废塑料可做成建筑材料
乌克兰赫尔松生化工厂处理废弃的塑料袋等聚乙烯制品采用独创技术,将“白色垃圾”制成石棉瓦、地板纸等建筑材料,变废为宝,成绩斐然。 该工厂以废弃的聚乙烯薄膜、塑料袋和其他化学聚合物为主要原料,将这些对环境构成危害的垃圾制成屋瓦、地板纸、管道、黑板等各类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废物回收再利用。这项技术受到了来自奥地利、意大利、德国等专家的高度评价。该
2003.11.21
新型硼化产品身价提高
日前获悉,地处营口地区的大石桥市硼制品厂依托当地硼资源优势,与大连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出新型硼化产品——偏硼酸钙,已经改变了国内无碱玻璃纤维生产原料硬硼钙粉长期进口的局面。随着国产偏硼酸钙的大批量生产,原进口价格高达600余美元的硬硼钙粉已跌至400美元左右。营口地区是我国硼化物主产地,经过40多年的开采大部分硼矿处于尾采阶段,开采难度大,产量逐年下降。为使有
2003.11.20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有新进展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于 2001年承担的“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该项目与美国及加拿大合作,引进其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发成功并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认可和正在使用的农残快速扫描检测技术,不仅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末端产品的检测,而且将农残监测延伸至农业生产的前期环境监测,中期污染控制,为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污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
2003.11.20
复合降解塑料母料广西问世
由广西南宁三山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绿天使‘复合降解塑料母料近日面世,它的问世将有效解决废弃塑料制品的环境污染问题。 与传统塑料母料相比,该产品具有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化学缓释剂诱导性等三大降解功能。降解期为三个月到一年。做成膜制品的成膜性、热合性、开口性等各项性能良好,具有保温、保鲜功能,降解后可与土壤融为一体,对土壤无毒无害。可广泛用于生产农用地
2003.11.18
废旧塑料可变为坚固聚合物
据海外媒体报道,意大利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从废塑料的混合物中生产出高强度高价值的聚合物。 科学家介绍说,这一途径是分解废塑料的分子,然后使这些分子重新化合成杂交分子,从而产生均匀熔化。最新的方法是在混合物中添加固体二氧化碳(即干冰),二氧化碳在一定压力下变成液体,产生像热球碰撞一样的轻微爆炸,部分二氧化碳在几秒钟内蒸发成气体,结果是各种分子碎片在
2003.11.18
大庆推出凝胶染色五彩腈纶
近日,在大庆石化腈纶厂纺丝车间生产线上,以往洁白如玉的腈纶丝突然变成了金黄、浅黄、驼色、橙色、黑色的“五彩腈纶”,这就是该厂新开发的凝胶染色腈纶纤维。凝胶染色腈纶纤维不仅染色效果好、牢度高,更为重要的是该产品还将为纺织用户免去有色污水处理这一工艺环节,减轻下游小型纺织企业染色工艺的治污负担。 凝胶染色腈纶纤维也称有色纤维,它是在腈纶纤维处于凝胶成型状态时,加
2003.11.14
克石化成功开发高钙原油脱钙技术
日前,由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炼油化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的"高钙原油脱钙集成技术"首次在蒸馏车间工业电脱盐装置应用成功。该技术使脱钙率达到90%以上,原油中的钙含量由240毫克降低到30毫克以下。克石化炼化研究院研制的"高钙原油脱钙集成技术"的成功应用,解决了稠油加工中存在的工艺、设备和产品质量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仅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投资少、效率高等特
2003.11.14
美开发出自愈合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美国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自修复的复合材料,这为更长使用寿命的元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种材料在修复困难或不可能修复的应用中(如在外太空或植入的医疗设备)具有潜在的应用。细微的裂纹通常是复合材料结构使用寿命结束的开始,一个细小的裂缝会扩展到整个材料,导致物理性能的损失和最终的破坏。由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Scott White领导的研究
2003.11.13
美国推出替代传统增强剂的纳米粘土母料
美国俄亥俄州Cleveland的Polyone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纳米粘土类聚合物添加剂。这种纳米粘土母料可用在PE和PP中,取代传统的矿物和玻璃纤维增强剂,还可用作阻燃剂。用于其它聚合物的配方尚在研究之中。这种纳米粘土易于分散在聚合物中,用其制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如硬度等都得到提高,同时可减轻重量,这种材料的潜在用途包括汽车配件、电子元件、器件及薄膜、医
2003.11.13
膜技术快速发展引来巨大商机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情况的加剧,水资源开发、工业和饮水处理、废水处理及再利用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热点,而膜分离技术正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净化技术。有专家预言,膜技术及与其它技术集成的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目前采用的传统分离技术。现在,膜技术已与光纤、超导技术等一起成为21世纪十大高科技产业之一。 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具有特殊选择分离性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
2003.11.12
环氧型重防腐涂料研制成功
针对煤沥青含有对涂料制造和施工人员危害较强的致癌物质和污染环境的状况,道诺(东营)化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人员把煤沥青处理并将其催化聚合而成的树脂制做成环氧型重防腐涂料,即海津漂白环氧煤沥青涂料。经投产实验后,在胜利油田海上平台获得成功。该涂料为甲、乙双组份,有底漆、面漆之分;具有耐水性、耐酸碱性、耐绝缘性、附着力强等优异性能,具有柔韧性好、耐干湿交替性好、
2003.11.11
国产1-己烯在天津石化乙烯厂实施工业化应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攻关项目——国产1-己烯工业化应用,日前在天津石化乙烯厂成功实施,这是国内首次将国产1-己烯应用于大型生产装置,为国产1-己烯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应用数据。同时,该厂以国产1-己烯为共聚单体,成功开发出了聚乙烯优质拉伸缠绕膜专用料 DFDA-9030,填补了用国内1-己烯生产高性能聚乙烯共聚物的空白。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拉伸缠绕膜专用料
2003.11.10
羟丙基变性淀粉的特性与应用
羟丙基淀粉是环氧丙烷在碱性条件下与淀粉起醚化反应而制得的一类非离子型变性淀粉。由于醚化淀粉取代醚键的稳定性高,羟丙基具有亲水性,能减弱淀粉颗粒结构的内部氢键强度,使其易于膨胀,糊化容易,糊液透明,流动性好,凝沉性弱,稳定性高。羟丙基淀粉在加热蒸煮过程中,糊的成膜性好,膜透明、柔软、平滑、耐折性好。羟丙基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增稠剂、悬浮剂和涂料等,作为增
2003.11.10
新型辅助稳定剂—液体β-二酮开发成功
一种广泛用于液体钙锌、液体钡锌、液体钡镉锌及稀土复合稳定剂的新型辅助稳定剂——液体 β-二酮T-247由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该产品的开发成功对于提升国内液体金属皂类复合稳定剂的档次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型液体β-二酮T-247采用独特的合成技术和复合化技术,具有无异味、易混配的特点。其外观为淡黄色液体,无溶剂,有效成分大于98%,凝固点低于10
2003.11.07
新型氯丁胶开发获得进展
日前从山东莱州康佰力胶业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对复合溶剂进行科学选择和配比后,成功开发出一种既保持传统胶的性能、又达到环保的要求的新型氯丁胶。据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顾问李子东教授介绍,康佰力系列胶粘剂万吨级生产装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生产全过程采用密闭生产,从液体原料贮罐到成品罐均为管道转送,搅拌釜设置冷凝器回收散逸的溶剂从而确保胶的性能,成品的装罐、称量为自动
2003.11.06
茂名乙烯专用料开发获突破
最近,茂名石化乙烯公司与日本第二大石化企业出光公司合作开发聚丙烯汽车保险杆专用料取得成功,各项技术质量指标部达到日方要求,将应用于本田轿车等高档汽车上。这标志着茂名乙烯在专用料开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眼睛盯住市场,功夫下在现场,使茂名乙烯专用料的开发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今年1至9月份累计开发生产专用料20个牌号共19.8万吨,占塑料总量的63%,
2003.11.05
YS-7型银催化剂应用成功
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首次工业化应用YS-7型银催化剂日前成功,标志着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高效银催化剂国产化道路,已进入一个历史新起点。银催化剂是乙烯工业环氧乙烷制备乙二醇过程中的重要催化剂。燕化公司研究院于1973年立项开发研究银催化剂技术,经过30年努力,实现了催化剂国产化,所研究开发的YS系列银催化剂,达到了同期国际水平。随着国内先后建成11套环氧乙烷/乙
2003.11.04
国际科学界认为可燃冰有望成为新能源
10月15日~17日,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和中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青岛,参加了历时3天的由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的未来海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讨会,对这种有望成为取代石油、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进行了学术讨论。 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量有限的情况下,全球科学家正努力寻找
200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