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聚酯工业需求强劲,国内市场对乙二醇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统计,1995年我国乙二醇表观消费量为65.7万吨,而2004年高达431.4万吨,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乙二醇消费国。但其间国内乙二醇产能增长缓慢,自给率已从1995年的70%下降到2004年的22%,产业发展亟待提速。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我国乙二醇的消费构成中95%用于生产聚酯,约5%用于生产防冻剂、粘合剂、油漆溶剂、耐寒润滑油、表面活性剂、聚酯多元醇等。其中,2004年我国聚酯产量为1170万吨,共消费乙二醇约410万吨;而在防冻液以及其他方面(包括生产乙二醛、乙二酸、醇酸树脂、聚乙二醇、不饱和聚酯等)消费乙二醇的量约为21.4万吨。
据预测,2008年我国聚酯产量将达到1730万吨,按聚酯单耗0.34吨/吨计,需乙二醇588万吨;2010年聚酯产量1900万吨,需乙二醇646万吨。加上防冻液等5%的需求,预计2008年国内乙二醇总需求量约617万吨,2010年约677万吨。
1995年我国乙二醇进口量只有20.54万吨,2000年进口量突破100万吨达到104.97万吨,2004年进口量达339.1万吨。自2001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乙二醇进口国以来,2004年我国乙二醇贸易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3.5%。
产业投资步伐加快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环氧乙烷/乙二醇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04年我国共有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装置11套,乙二醇生产能力达107.8万吨,产量达95.0万吨。
而为了满足国内乙二醇下游产品市场的需求,今后我国还将有一批乙二醇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建成投产:2005年南京扬巴一体化工程3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及中海-壳牌石化公司建设的32万吨/年乙二醇生产装置陆续投产;2006年上海石化公司新建38万吨/年乙二醇生产装置将投入运行;辽阳化纤正在实施扩建,拟将乙二醇生产能力由6万吨/年扩至20万吨/年,预计2006年投产;扬子石化也将实施改造,改造后乙二醇生产能力将达到37万吨/年。此外,我国“十一五”期间还规划了一些大型乙烯装置配套乙二醇项目,如天津联化公司45万吨/年,镇海炼化公司65万吨/年,四川乙烯35万吨/年,大连实德60万吨/年等。预计2010年我国乙二醇生产能力将达到436.7万吨。
可以说,乙二醇是近两年来市场表现最活跃的石化中间原料之一。未来几年我国乙二醇市场将成为国外产品竞争的大舞台,随着中东及马来西亚大型装置的崛起,预计新增产能都将在我国市场寻找出路,竞争将日趋激烈。
三大战略拓展空间
由于我国乙二醇生产工艺大多采用石脑油工艺路线,利用环氧乙烷直接水合法进行生产,所以产品结构单一,能耗和物耗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环氧乙烷催化水合法可以节省能耗,降低生产成本;碳酸乙烯酯法可充分利用乙烯氧化副产的CO2资源,代表当今乙二醇生产发展的方向,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我国除了应不断完善现有技术外,还应积极顺应世界生产技术发展潮流,开展环氧乙烷催化水合法以及碳酸乙烯酯法等新生产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以提高我国乙二醇整体生产技术水平。针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充分利用我国煤和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强合成气直接生产乙二醇的技术开发,开辟生产新路线。
另外,我国约95%的乙二醇用于生产聚酯,下游消费领域十分单一。由于我国下游纺织业频繁遭遇贸易摩擦,如果聚酯生产受阻,必将对国内乙二醇产业造成致命打击。美国、西欧和日本的一些乙二醇生厂商已经开始致力于环氧乙烷衍生物的市场开发。我国也应效仿欧美,加大乙二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开发力度,逐渐改变用途单一的局面,以化解未来的市场风险。
尽管我国乙二醇市场缺口较大,但国内市场将受到中东地区以乙烷法生产的大量廉价产品的冲击和我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企业的挤压。因此,建议我国投资者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同跨国公司,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化工跨国公司合作,争取在波斯湾地区建立石油化工合资企业,建立产业链跨国的产业组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通过融入全球的产业分工体系,使我国乙二醇产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