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油价持续高企,盘中波幅高达2美元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石油冶炼的末端品,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近期紧随原油价格上蹿下跳,总体仍不断走高,7月合约在上周创出了2966元/吨的新高。不知不觉,燃料油价格已经在半年内上涨1000元左右。记者了解到,燃料油价格高企对国内部分涉油企业的影响开始显现,很多用油企业不得不寻找价格低廉的替代品,甚至出现了以燃料油为原材料的一些小型炼厂主动停产的现象。
油价仍将维持高位
国际原油价格近期在50美元—56美元之间的高位波动剧烈,盘中常出现2美元左右的价格波动。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现象与目前原油期货走势仍不明朗有关,原油价格整体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强势。
广东华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期货部唐鹤群认为,原油价格仍将酝酿较大涨势。他指出,前期油价在48美元附近时,美国原油库存创出历史新高并逼近7亿桶。在面对期价较多利空因素的情况下,原油价格不仅没有跌,反而在不到10个交易日内上涨到55美元附近。在临近消费旺季时,没有理由往下走。对于原油价格波动幅度加大的现象,唐鹤群表示,这段时间以来,影响原油期价的利多和利空因素交织,在价格上表现为市场心态不稳定。
基本面上,影响原油期价的因素仍偏多。美国夏季飓风和消费旺季的到来是支撑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本周三将在维也纳会晤,不少成员国的部长表示将采取实际行动增产50万桶。但分析人士估计这一行为的市场影响力不会很大,因为现在OPEC都是在开足马力生产,若提高产量,预期潜能将会下降。
本月15日OPEC将于维也纳召开部长级会议,石油分析人士纷纷警告说,目前高油价将继续维持数年。理由在于:首先,全球原油供求关系始终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状态中;其次,全球原油库存水平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原油库存水平要高于2000年和2003年,但却大大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而炼油设施不足和生产成本上涨是推高油价的第三个因素。此外,地缘政治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影响油价,如海湾局势、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罢工、美国和委内瑞拉及伊朗间的紧张关系等等。
燃料油上下两难
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一直偏弱于现价,然而近期却显示出强势格局,成交趋于活跃。上周初,上海燃料油7月份合约期价一度上冲到3000元/吨附近,而此间广州黄埔地区的180CST高硫燃料油价格在2850元/吨附近。
上海中期资深分析师林慧指出,从市场表现看,作为石油品种末端产品的上海燃料油,其价格与原油价格的相关性越来越高。她认为,由于这种相关性的存在,燃料油价格由前期的2400元附近上涨到2700元以上并维持一段时间,这是原油期价居高不下而带来的燃料油价格的正常回归。另一方面,尽管原油价格还是振荡向上,但燃料油价格在2900元以上压力沉重。此外,由于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支撑,燃料油期价也因此在短期内很难低于2600元,整体将在2600—2800元区间高位盘整。
对于目前燃料油期价,永安期货肖国平认为,由于今年夏季用电高峰临近,消费已经进入旺季,2700元左右的价格比较合理,短期内很难下跌。他指出,从现货市场看,广州黄埔地区燃料油现货价格一直在2800元/吨以上。即便是六月份到港货物达到140万吨左右,在众多利好因素影响下,下跌难度也很大。
燃料油价格受到国内需求的制约,因此高价格很难被用户接受。“目前华南地区燃料油的终端用户,无论是炼厂还是电厂亏损情况都比较严重。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华泰兴石油化工公司期货部唐鹤群对记者说。
涉油企业日子不好过
我国燃料油涉油企业大多分布在华南地区,资料显示,我国燃料油的50%以上的消费发生在广东地区。华南燃料油消费企业基本分为三大类,即电厂、地方炼油厂和工业用户,包括船舶、陶瓷企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燃料油价格大幅上涨了1000元/吨左右,这给很多涉油企业带来一定经营压力。
记者了解到,随着近期燃料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涉油企业成本明显提高,广东地区有60%—70%的小型炼厂不堪高成本而主动停产。一些陶瓷企业纷纷寻求一些替代品,如品质较差的国产油甚至煤焦油等。除发电企业之外,市场需求锐减。
“反正现在需求不大,因为价格太高了”,广州市威斯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古振辉对记者说。“由于燃料油价格太高,很多终端用户都认为不划算”。尽管燃料油价格偏高,但古振辉认为,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波动,主要还是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更大了。佛山市南海能盛油品燃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嘉明向记者透露,目前小型涉油企业的市场需求不大,用户在目前价位不会留有任何库存,而是采取即用即买的方式。而对于能盛油品这样的油商来说,钟嘉明表示,“我觉得还是少做一点比较好”。
相比之下,发电企业就显得很被动。虽然前期广东省发改委拿出16亿元,用于补贴94家发电厂的去年亏损,但仍是杯水车薪。据业内人士估计,此次补贴大约弥补了这些发电企业每千瓦时0.09元左右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厂的压力。而面对目前的高油价和夏季用电高峰,这些发电企业也只能“硬着头皮”生产。因此,消费旺季的需求主要还是靠这些发电企业在维持。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记者 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