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能源环保
油价形成机制比调低油价更重要
2005.05.26   点击200次

国家发改委5月23日宣布,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以及现行油价接轨办法,决定自5月23日24时起降低汽油价格,汽油出厂价格每吨降低150元人民币,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降低幅度等额调整。发改委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两个集团公司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区别安排各地汽油的零售价格,并通过省级主要报纸向社会公开发布。 昨天,北京市的汽油零售价已开始下调。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2003年5月10日下调成品油零售价以来,中国第二次调降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发改委能够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化调降成品油价格,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进步,但是,这仍然不能清楚地显示,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变化存在明确的油价形成机制。因此,这次调降仍可能是象征性的。

长期以来,关于国内油价的争议颇多,除了油价本身的高低,最主要的争议在于,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不清楚,被市场认为是一个“黑箱”或者“灰箱”。不仅一些大型国企在国际石油交易的操作中形成了“高买低卖”的奇怪现象,在国内油价的形成上,也不能给市场以明确预期。事实上,即使在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过程中,国内市场对于两大集团控制成品油价的抱怨也一直不断。

在笔者看来,对市场而言,清晰的油价形成机制,比油价本身更为重要。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中国成品油零售价格从2000年开始以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场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定价依据。如果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8%,发改委就会在三地加权价格的基础上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就会以此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

国内两大石油石化集团所称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就是指的这种机制。然而从现实的操作来看,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变化,却没有完全依照此执行。在去年下半年国际油价高涨之时,有关部门表示,国内的油价涨到一定程度就没再上涨;而在国际油价下跌之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官员又表示,我国成品油零售价不可能下调。他的理由是,国际上成品油零售价大约是每桶43美元~44美元,而我国的成品油一般都是按照40美元/每桶以下的价格出售。

一些民营石油销售企业抱怨,按照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成品油价格早就该降价了,但中石油和中石化向来在价格上调时反应迅速,在价格下调时却总是磨磨蹭蹭,“这实际上是对下游零售企业的一种剥削。”

此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缺乏透明度,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及时反映,因此不论涨跌,都会遭到市场的不满。

定价机制的另一个问题是,谁在决定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按照石油企业的说法,根据目前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油品市场终端的价格管理权在国家发改委,而不在中石油或中石化。那么国家发改委是如何定价的呢?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发改委在确定国内油价时,也需要征求中石油与中石化的意见。如果油价真是这样定出来的,那么在逻辑上就可能会最大限度地维护石油国企的利益。

比如有关去年的油价争议中,就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去年进口石油已突破1.2亿吨,当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突破55美元/桶的时候,为稳定国内油品市场,国家有关部委并没有批准成品油零售价格上调,曾在较长时间里出现国内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的局面,中石油、中石化一度亏本经营。

有发改委官员在解释今年初不调降油价时也表示,“如果零售价再下调,中石油、中石化岂不亏大了?”但实际情况是,中石油去年盈利高达1000多亿元,中石油股份成为香港最赚钱的上市公司;中石化盈利也高达数百亿元。显然,石油国企对于国内油价的影响能力,还是相当强的。

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的继续加大,以及国内成品油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一个清晰透明的市场化的油价形成机制,对于中国市场十分重要。

它不仅会有效地调整国内石油消费的变化,还将带来市场明确的价格预期,让企业和市场来进行自我调节。就此而言,这比保证几个大型国企的利润来说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