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10月1日欧盟“碳关税”生效!对塑料行业冲击有多大?低碳的生物基材料是出路吗?
2023.09.12   点击362次

当地时间8月17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过渡期实施细则。该细则从下个月起生效,一直持续到2025年底,2026年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

作为全球首个对进口商品的碳含量征税的立法,该法规无疑将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于国内市场而言,这一法规也将从多个层面促进中国加快用能结构低碳化转型,以及提高碳管理能力。欧盟将成为全球首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碳关税通过将对有何中国影响?

1、中国高能耗的出口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受碳边境税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向建立碳边境税的国家大量出口碳密集型产品的国家。

从整体而言,目前中国出口产品大量集中于高能耗产品,碳强度高,极易成为碳边境税的课税对象。欧盟长期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欧出口总值达到约4727亿欧元。目前,欧盟CBAM征收范围仅局限于钢铁、铝、水泥等率先覆盖的行业。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铝及其制品出口至欧盟的比重约13%;钢铁及其制品出口至欧盟的占比为10%;化肥出口欧盟的占比相对较少;氢和电力难以出口。这表明在短期内受到“碳关税”影响的主要是我国的钢铁行业和铝行业。

相关报告预测,这两个行业预计未来每年共计需向欧盟支付大约26亿-28亿元人民币的碳边境税。这将使每吨钢铁成本增加652-690元(96-102美元),每吨铝成本增加4295-4909元(634-725美元)。此外,目前也有一些其他机构对欧盟碳关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影响进行预测。如E3G预测碳关税正式开始征收后,中国钢铁产业出口成本涨幅将达到25.8%,铝产品将达9.0%;华盛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测算,欧盟碳关税实施后,将增加中国出口欧盟的相关企业6%-8%的成本等。

可以发现,目前对于碳关税产生的影响国内暂无统一定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对我国出口欧盟的企业而言,都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成本,这会加重企业的压力,使得企业发展受阻,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此外,欧洲议会也明确表明,未来CBAM的征收范围仍会不断拓展。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如果欧盟CBAM征收范围扩大到欧盟碳市场下的所有行业,我国出口欧盟受影响的贸易额将占出口欧盟总额的12%,约为400亿欧元(2757亿人民币),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部门分别为石油化工品和钢铁,两者的贸易出口分别占受影响贸易额的27%左右。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对于塑料制品出口企业来说,这必然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竞争能力,甚至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还将被淘汰。塑料制品企业的淘汰,届时上游企业的订单量势必会受到影响。欧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塑料制品出口企业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应当尽快妥善应对“碳关税”,最大限度降低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以确保企业能够长久稳定发展。

2、欧盟CBAM对塑料行业的冲击,根据商务部信息,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多为家电产品、原料以及纺织品、家具玩具等成品。

换言之,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化工品多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生产过程污染比较重的产品其实,去年6月,“碳关税”修正案中就包括有机化学品和塑料,虽然已经“落地”的欧盟CBAM中暂未包含这两项,但是在未来极有可能随着下一阶段“碳关税”扩大征收范围而被纳入。

如果欧盟对这类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我国化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推高我国化工行业出口成本,加剧基础大宗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使得化工行业出口贸易面临更大挑战。

据华盛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测算,欧盟碳关税实施后,将增加中国出口欧盟的相关企业6%~8%的成本。可以预见,欧盟CBAM对于我国高化石能源消耗的企业来讲,将增加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高碳企业的发展压力。

另外,如果考虑间接排放,那么化工、机械、电子设备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受到的影响都会显著提升,而这些产品对欧出口的比例以及占总出口的比例均较高。上游原材料的碳关税增加也将会传导至汽车、家电等终端生产环节。对于汽车、家电等末端制造行业而言,欧洲碳关税实施后有可能将对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竞争压力。

3、“减碳”需要共同行动碳中和方式不是目标,真正的碳中和一定是通过切实的节能降碳实现的,而这有赖于各种节能减碳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应用。因此,各大企业纷纷推出生物基产品。

元利化学公司成功研发并于2021年正式投入生产的新产品——生物基1,4-丁二醇(Bio-BDO)正式批量出口欧盟市场,这标志着公司生物基二元醇产品得到了国际主流客户的认可,实现了国内乃至亚洲在该产品上零的突破。

凯赛生物自主研发的生物基尼龙材料——尼龙56,其原料来自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利用微生物发酵进行加工,不仅材料性能不逊色于由外资企业技术垄断的尼龙66,生产成本相比尼龙66也大大降低。目前,凯赛生物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尼龙)生产线已形成销售,其产品性能和应用潜力逐渐为市场所接受和认可。

百威中国、Vegatex和陶氏化学共同研发出全球第一款以啤酒渣制成的服饰面料“大麦基水性皮革”,百威中国提供的啤酒渣成为这款材料中最主要的生物基材料来源,成分占比达到30%。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大幅提高酿酒副产品麦芽渣的价值,还可以在服饰产品中代替对传统石油基化学品的使用。

朗盛新开发AdipreneGreen品牌的MDI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采用可再生的生物基为原材料,能够帮助聚氨酯加工商减少20%~ 30%的CO2排放(因聚氨酯具体体系而异)。相比传统石油基聚醚型预聚体,AdipreneGreen系列基于聚氨酯弹性体的不同目标硬度,生物基原材料的使用比例可高达30%~ 90%。

科思创宣布推出了通过ISCC认证的生物基MDI和生物基TDI产品。科思创与华峰集团签订了其在亚太区的首份经ISCC PLUS认证的基于质量平衡方法、含部分生物质原料份额的低碳足迹MDI商业订单。MDI广泛应用于鞋服、纺织和汽车内饰等领域,也用于生产聚氨酯硬泡,作为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应用于冷藏设备和建筑行业。

万华化学100%生物基TPU产品使用由玉米秸秆制得的生物基PDI,添加剂如米糠蜡也均来自非食物链玉米、篦麻等可再生资源。凭借资源节约、原料可再生等优势可最大程度上减少终端消费品的碳排放。该款产品还以优异的高强度、高韧性、耐油、抗黄变等性能,不断为鞋服、薄膜、消费电子、食品接触等领域的绿色转型赋能。

4、除了各大企业的努力,国家也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

自2001年“十五”计划以来,我国连续20多年倡导生物制造业、生物基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部政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2021年12月,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推进生物基材科全产业链制备技术的工程化列为技术创新重点方向,实施关键短板材料攻关行动,支持材料生产、应用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开展生物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协同攻关。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生物能源稳步发展、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化学原料、生物工艺替代传统化学工艺等进展明显列入发展目标;并提出要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等方向,构建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完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评价标准和标识制度扩大市场应用空间。

此外,从发展重点来看,虽然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但目前生物基材料主要还是基于粮食原料,如稻谷、小麦、玉米等。由于我国人均耕地、粮食保有量与部分资源丰富国家相比差异很大,即便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裕、市场稳定,若是基于粮食原料发展生物基材料,仍然存在难以为继的风险。因此,我国选择将传统意义上“非粮生物质”作为发展生物基材料的原料,如以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来生产,意在提前防范“与民争粮”“与畜争饲”等矛盾。对此,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利好下,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5、各行业对新材料需求迫切,生物基材料恰逢其时

以石油为原料的现代化工生产了聚合物、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大量基础材料,进一步生产出包装材料、化学纤维、合成橡胶、粘合剂、日用化学品、润滑剂等基础化工品,从而支撑起现代材料需求。但长久以来,面对各行业对新材料的迫切需求,传统化工方法所生产的材料创新基本停滞,传统化工既无法实现产业存量的可持续转变,也难以带来新的产业增量,从而形成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的“推力”。生物分子比石油基分子更具化学多样性,超过300万种新的分子材料尚待发掘应用,是突破未来新材料创新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细胞工厂”、酶催化、生物反应器等生物底层技术的成熟形成了生物基材料的产业发展“拉力”。在此背景下,发展生物基材料恰逢其时。

TK生物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