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专家称企业有序减碳需多方合力推进
2021.09.27   点击415次
标签: 碳中和

“碳中和”是2021中关村论坛重要关键词之一。在9月26日召开的2021中关村论坛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张玉卓强调,“运动式”碳中和的负面效应已经明显显现,应该秉持“有序减碳”的方案。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催生变革创新,迫切需要通过跨学科、综合交叉和前沿研究探索,解决一些最根本的科学问题,搞清楚其中的过程机理与调控机制,为技术变革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黄达飞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成分单一,大部分份额还只是债类项目,未来绿色金融发展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低碳发展的资金需求。

秉持“有序减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论坛上表示,电力和工业(包括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根据碳吸收的逻辑,“碳中和”需从电力结构性改革、能源消费部门节能减排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三端共同发力。

张玉卓强调,“运动式”碳中和的负面效应已经明显显现,应该秉持“有序减碳”的方案。他认为,2025年之前煤炭的使用量可能仍会增长,煤炭用量增长的部分应该多用在煤的清洁转化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汤广福表示,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导,要完成煤炭到可再生能源的变革,难度巨大。他指出,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是主战场、主力军。电力能源清洁化、电力系统柔性化、电力系统数字化和电力系统电子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内在发展规律。

新型电力系统正在规划当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提出,电力行业需构建以风电、水电、核电、光伏、储能等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纵向的要‘发、输、配、用’和‘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的要多能互补,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化储能技术,调动资源灵活性。”

企业需早做准备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全面绿色转型阶段。“实现‘双碳’战略涉及到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各行业、各部门的工作重点。”侯建国指出,科技创新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需要充分利用材料、能源、信息、化学化工、生态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对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产业进行绿色再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指出,石油化工、钢铁、水泥、有色冶金等高能耗工业领域承担了重要的节能减排任务。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冰在9月25日的“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论坛上介绍,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很大挑战,中国宝武、首钢等头部钢铁企业正在进行一些技术尝试,但也只是初步的示范过程,距离规模化运用仍有较大空间。

黄达飞表示,从国内来看,由于“双碳”目标的约束以及近年来日益趋严的环保监管,高耗能企业受到较大影响。除了首批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电力行业外,明年还将有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七大行业被纳入到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些行业企业都应做好准备,化被动为主动。

针对降碳的成本问题,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总法律顾问钟青认为,碳市场初期给电力行业,特别是火电企业带来约束,会持续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双碳”是必须达成的既定目标,碳市场也给了控排企业明确的路径信号,未来需要通过更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降低履约成本。

绿色金融助力

绿色金融体系在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大有可为。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助理、研究发展部主任綦久竑介绍,中国碳市场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2年启动的CCEI交易体系;第二阶段是2013年启动的七城市碳交易试点;第三阶段是今年7月16日启动的碳配额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开市交易后,我国已经一举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控排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维久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市绿色信贷余额为1.27万亿元,约占全国10%,居全国首位。北京地区非金融发行绿色债券为948亿元,占全国发行量的一半。“当前北京市正在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加速绿色金融国际中心的建设,为‘双碳’目标贡献首都金融力量。”

金融机构也在着力创新金融工具助力企业低碳转型。“过去一两年,国内外碳中和共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上也出现了新型的金融工具,比如碳转型债,就适用于高耗能企业的转型。我国也有了碳中和债,随着碳市场的完善,日后还会催生更多的融资工具,如碳挂钩债,投资者一方面可以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落地,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该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黄达飞表示,“不过,相比国际,国内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成分单一,大部分份额还只是债类项目,未来绿色金融发展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低碳发展的资金需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也带来了新的碳金融工具。”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