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13家聚酯企业联合限产为哪般
2020.07.17   点击662次

产业链企业可灵活运用期货、期权工具缓解经营压力

近期,13家聚酯工厂公布了减停产计划,一时间在聚酯产业中引起轩然大波。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出现规模化的限产,反而是当前这个时间点,聚酯厂家掀起了限产的热潮。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限产就是为了“保价”吗?期货日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众多产业、市场人士,揭开联合限产背后的真相。

聚酯厂家联合限产又开始了

这个夏天,被库存压着难以喘息的聚酯企业终于出招了。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7月以来,在涤纶长丝价格开始不断走低,利润由正转负,且聚酯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聚酯工厂开始了促销行动。然而,下游织造企业因开机率下滑且放假增多,对于促销并不买账。在此背景下,一场由聚酯企业联合的限产行动拉开了序幕。

截至7月10日,CCFEI公布的资讯显示,欣欣、华宏、海欣、宏泰、盛虹、华逸、申久、赴东、恒逸、天圣、腾龙、联达及桐乡某长丝大厂共13家工厂已经开始降负减产。另有天龙、安兴、大沃、卓成、洛阳石化等5家工厂公布了7—8月限产或检修计划。其中包括前期检修已重启的,累计检修减产已经执行的产能共293.7万吨,其中6月下旬开始,除去常规检修以外的计划外降负产能为154.4万吨。另外,计划将在近期降负停车的工厂涉及产能约69.3万吨。

记者观察到,目前披露减产计划的企业中,大部分为装置20万吨左右的独套装置,大厂并未明显跟进,且减产规模暂时比较有限。主要的减产时间也在7月上旬,部分在7月底至8月初,涉及的产品有长丝、短纤、切片和瓶片。其中短纤和瓶片装置检修为主,但长丝和切片装置减产为主。

尽管目前来看,这些聚酯工厂减产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值得一提的是,检修装置公布了重启时间,但减产的装置均没有公布减产结束时间,这也引发了市场对未来减产规模和力度的无限遐想。

事实上,在聚酯产业链中,“限产”的行为并不新鲜。

“限产保价在聚酯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发生过,2014年之前上游PTA的限产保价也常见,市场一度收到明显的止跌反弹的效果。但随着行业产能大幅扩张,供应由紧张转为过剩之后,限产保价的效果大打折扣,近几年巨头联合动作也明显少了。”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庞春艳介绍说。

在她看来,2014年之前,下游聚酯行业的产能集中度较PTA低,减产保价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也相对差一些。近几年行业产能集中度明显提升之后,大厂对市场的价格掌控力度上升。

“在行业持续亏损,并且达到一种平衡后,聚酯企业通过集中减产可以达到打破市场僵局的作用,目的是在新的平衡秩序建立的过程中为自己所处的部位争取到利润的改善。”庞春艳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聚酯产业限产保价的行为都有出现过,主要是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行业亏损的时候出现。比如2018年三季度,PTA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后,聚酯开工率从高位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2019年5月份出现过短暂的聚酯减产,负荷指数从93%左右降至87%附近。

“聚酯厂限产保价,一般是在平均产品库存超过20天,主流产品POY、FDY降价促销直至亏本,但库存压力仍然无法有效下降时,不得已而为之。”业内资深人士安建华称。

进入7月后,聚酯各品种价格加速下跌,企业现金流下滑明显,特别是长丝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的状态。同时在经过6月的连续累库,聚酯库存压力再度上升,目前长丝库存已大幅超过以往同期水平。

据安建华介绍,6月下旬以来,因传统纺织淡季到来,叠加疫情原因纺织出口低迷,聚酯厂涤丝产销平均不足五成。目前,涤丝库存从15天左右上升至25天左右,迫于销售压力,聚酯产品价格开始一路下滑,主流产品亏损加大。

“目前聚酯企业现金流明显下滑,长丝企业出现较大亏损。截至7月9日,POY已亏损300—400元/吨,FDY亏损400—500元/吨,此外切片利润近期也由盈利转为亏损,平均利润在亏损20元/吨左右。”大地期货分析师蒋硕朋说。

与此同时,下游终端织造环节呈现疲软态势,织造库存同样高位累积,下游库存去化仍然非常困难,对聚酯环节造成明显拖累。“在这样的基本面影响下,7月初聚酯企业开始联合减产保价措施,希望通过减停产提高行业利润,缓解当下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蒋硕朋称。

限产就是为了“保价”吗

当前,聚酯企业的联合限产行为就是为了保价吗?事实上,对于所谓的“限产保价”市场中有着不同的声音。

“聚酯企业所谓‘限产保价’的行为,表面看是聚酯产品的价格过低,甚至有较大幅度的亏损,使得聚酯工厂不得不降低开工负荷,减少供应,以维持或者支撑价格。但实际上,工厂首先要保的是现金流,避免高产品库存积压导致的资金紧张;再者才会考虑产品的价格。”远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烯烃事业部总经理戴煜敏如是说。

在他看来,当下的限产不是为了保价而是优先确保低库存,防止过大的资金压力。在确保自身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减少供应再去考虑支撑价格,确保利润。

聚酯价格之所以会下降与货多、卖不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产品是被动的降价还是主动的促销,这背后的意图及主动性上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

“现阶段,聚酯工厂已经从最初的价格(利润)管理演化为现阶段的库存管理,通过优先管理库存,最终管理利润。”?戴煜敏表示,库存量才是真正影响价格的核心。当产品滞销引起一定资金压力时,工厂首先会通过消减利润促销来提升销售,降低库存。其次,当库存压力仍然存在时,进一步降价,形成亏损,以此来刺激需求。最后,亏损的价格仍无法有效降低库存时,才会最终考虑降低开工负荷,减少供应以降低库存压力。

对此,不少产业人士也向记者证实,行业限产很多时间并不是为了保价,只是基于库存压力和销售压力被迫采取的无奈之举。

据产业资深人士王晓明介绍,这些限产行为往往都是出现在库存压力与利润转差的阶段,阶段性或因为原料暴涨导致转嫁无力做出减产。

“今年减产背景就是在疫情下,终端持续维持低开工,虽然年后有一轮全面抄底行为,但这只是库存转移行为,并未有效消化了库存。在终端弱势的情况下,今年已投产聚酯283万吨,而存量聚酯开工高达92%,高供应叠加终端弱需求导致的结果是利润转差与库存高企,控制库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产量。”在他看来,目前聚酯的高开工与终端织造与加弹的低开工明显存在剪刀差,在纺织淡季7—8月份这种矛盾越明显。

据了解,疫情中聚酯企业开工率非常低,都在被动降低开工率,2月份一度创造了59.5%超低的开工率。而目前聚酯开工率高达92%,而同期加弹与织造开工分别为72%与62%,这种开工劈叉必然导致聚酯企业出现累库与利润转差。为了抢占市场,大企业会通过促销方式控制库存,小企业不跟则销售无力,跟则持续亏损。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此次的限产力度不够,是无法保价的。核心在于大厂不减产而是通过竞争性的价格行为抢占市场,很明显在当前的市场中出现了减产与低价促销并存。

“此次公布减产计划的主要还是以中小型且没有上游配套的企业为主,说明大型聚酯企业,特别是配套上游PTA甚至MEG等的产业链集群的竞争力较强。”戴煜敏告诉记者,这些大企业通过维持相对高的开工负荷,一方面降低综合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扩大市场份额。在他看来,后阶段聚酯行业的规模化、产业集群化效应会更加明显,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加大。

“聚酯和上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能集中度和客户的集中度上。”中国绸都网分析师陶佳毅表示,产能越集中,限产保价措施的执行力度就会越强,而客户越分散,最终达成的效果就更加难以预期。

对此,产业人士认为,上游的集中度较高,限产效果和执行度较高,一旦有一家退出也容易引起整体限产计划破产,并陷入囚徒困境。“聚酯企业集中度低,相对上游的话语权较弱,本次中小厂执行率或许较高,后期也有可能陆续有中小厂加入,但缺少大厂参与,效果或较为有限。”

撑不住了的下游市场有多殇

记者了解到,经历了两年的高景气度后,2019年下半年起,聚酯市场的景气度开始逐渐下降。特别是今年年初受疫情的影响,聚酯市场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也没有出现成规模化的限产的聚酯厂家此时掀起限产潮。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疫情期间,市场中依然有需求恢复预期,甚至有所谓的‘报复性消费’一说,但是现在需求恢复缓慢的现实已经清晰。”产业人士一语道出了聚酯厂家心里的那点盼头儿。

这一点也让戴煜敏感受到了与往年的不同。“今年在终端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下,市场中呈现出聚酯工厂开工负荷却相当高的奇怪现象。”

在他看来,疫情期间虽然终端需求萎缩,但聚酯市场没有想象中的悲观。且对未来转好的预期明显,加上厂家刚刚复工,聚酯厂家减产意愿不强。

“受疫情影响,上游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原油甚至出现过负值),聚酯产品价格也大幅跟跌,创历史新低,市场认为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与此同时,在国家对实体企业的政策支持下,企业具有充足的且便宜的资金,聚酯产业的各个环节(除了最终端)都在大量囤货。”戴煜敏表示,市场中短时间内呈现出聚酯产销旺盛,聚酯企业开工不断提升的现象。“持续到年中,终端需求压力体现,逐步向上游传导,聚酯的库存压力逐步体现,且降价促销效果逐渐钝化,才有了这次的相对集中的限产计划出现。”

对此,上述产业人士也表示,在下游实际需求非常差的背景下,聚酯企业因为投机需求而维持高利率、高开工率和低库存。现在价格上涨后投机需求转为投机供应,刚需也由边际改善转为边际走弱,聚酯产销疲软,高开工率的聚酯企业利润和库存迅速转差。“聚酯限产不是针对下游提价,而是倒逼上游降价,让供需矛盾更大的PTA产业让渡利润。”他称。

“聚酯厂家选择限产也体现出了企业对未来悲观的预期。”?中垠物产化工事业部负责人郝大庆告诉记者,从整个产业周期的角度来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产业链上,聚酯端率先进入景气周期,利润可观,库存压力不大,同时也带来了产能的扩张,经过三年的产能扩张,聚酯端已经进入行业景气周期的后半段。

今年上半年,聚酯端有200万吨的新产能投产,而由于疫情原因,国内消费及出口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供增需减的情况下,行业整体处于累库之中。“在下游投机需求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刚需不足的现实压力逐渐由下游的织造、加弹端上移到聚酯端,而聚酯端在尝试数次降价促销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降低开工率就成了聚酯企业唯一的选择。”郝大庆称。

“从行业特点来看,当前这个时间点本身就是聚酯工厂常规检修的时间,再加上国外疫情存在二次暴发的敏感期,外贸订单恢复的节奏放缓,市场不温不火,织厂库存很高,基本都是亏本或者微利出货。”陶佳毅表示,即便如此,由于市场上库存太高,出货受阻,资金撑不住,只能降低织机开机率。“采购意愿降低,涤丝需求下降,聚酯企业只能按照市场规律出牌。”

记者了解到,7月份的聚酯需求端尤为疲软。从织机开机率上看,只有六七成,且后续开机率还有继续下滑的可能,现在对原料的需求大概只有往年的2/3。

“织造企业难在终端需求不足。”陶佳毅表示,上半年外销普遍不足往年一半。海外疫情控制不住,市场缺乏向好的信心,不敢提前下单囤货。

7月以来,聚酯工厂也确实比较难过,产销明显回落。“30%—50%的产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快速累库以及降价。”中银期货分析师曹擎称。

市场好转仍需终端带动

就目前聚酯产业链而言,主要问题仍然是高位库存去化困难。

“PTA在上半年大幅累库后,社会库存达到历史新高,同时下半年仍有多套装置将投产,供应压力预计将继续增加;乙二醇目前港口库存也同样达到历史新高,受行业利润影响目前国内煤制乙二醇集中减产,但进口预期到货情况仍然偏高,下半年同样存在多套装置的投产预期,供应压力同样偏大。”蒋硕朋说。

而终端纺织的需求端不畅通是整个聚酯产业链的问题症结所在。只要需求端没有起色,聚酯厂就产销难以放量,累积的库存无法去化,则聚酯产品亏损的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剧,倒逼聚酯工厂加大减产力度。

“目前来看,织造订单仍然恢复缓慢,海外疫情反复多变,不确定性增大,导致海外订单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窗口。尽管目前下游织造开机整体偏低,但终端纺织服装需求仍然处于下行周期,对目前聚酯产业链高位库存去化显得较为乏力,产成品库存累积明显。”蒋硕朋称。

事实上,对聚酯市场而言,当前最大的困境仍然是上半年2—4月供需极度不平衡的反映。

曹擎告诉记者,其实5月全国的纺织服装零售额同比基本上已经持平,但2—4月的空缺依然还没能补上。“即使当前消费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没有报复性反弹,那么上半年过剩的供应依然难以消化。另外就是出口依然有所下滑,虽然通过防疫物资修复了部分需求,但服装的出口额仍下降明显。”她称。

无论是从织造企业、还是从各种机构的调研结果看到,织造行业的复苏可能都很难在四季度以前完成。在此之前,织造业都会处于一个累库的阶段。

“织造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后面资金链可能会出现危机,坯布产能过剩,市场上的布越来越不值钱,织造企业很可能会从实际亏损变成连账面上也亏损,这将进一步降低他们购买原料的积极性。”陶佳毅表示。

从聚酯产业的角度来看,部分大厂在下半年依然会投入新的聚酯产能,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局面,曾经那种“即使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也要熬死竞争对手”的情况或许会再度出现。“后期对聚酯产业来说,中小工厂或许有产能出清可能,若7月底终端需求不能有效恢复,不排除聚酯减产力度进一步加大。”业内人士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聚酯限产的开始,原本处于高位的PTA与MEG库存也有望继续攀高,从而打压市场信心,近日主力期价僵持一个多月的局面难以继续维持,PTA与MEG市场重心纷纷转头向下。

“无论是PTA还是MEG,今年都是投产大年,供给端的明显扩张导致市场承压,而需求端又面临疫情的后续影响,加剧了供需矛盾的演变,同时也加速了市场价格下行的步伐。”弘业期货分析师张永鸽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目前聚酯产业链价格处于历史最低价格区间,在聚酯企业集中限产的措施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期现结合策略来进行对冲风险或者锁定利润。

对此,蒋硕朋表示,目前PTA企业仍有盈利,企业可以买原料抛成品,即通过买入原料PX并在盘面卖出PTA期货或买入PTA看跌期权进行利润的锁定。

“就乙二醇的生产企业而言,当出现了供应过剩销路受阻时,利用好contango结构,通过在期货市场卖远月销售或者窗口打开时做价差正套进行期现操作也是不错的选择。”曹擎说。

期货日报
相关产品
乙二醇
关注(250)
乙二醇
关注(1414)
乙二醇
关注(1358)
乙二醇
关注(1446)
乙二醇
关注(1630)
乙二醇
关注(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