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等监管方式的创新实践,环保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能、新局面。在新的一年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望继续大幅改善,环保做得好的企业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环保红利,而环保不达标者必将遭遇重创。
依法治污已成大趋势。2019年1月1日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开启了我国依法治土的新阶段。加上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国已经构筑了较为齐备的环保法律体系。管住清水、管好蓝天、管赢净土,这是新时代赋予法律的庄重历史使命。但我们必须看到,某些领域和地区超标排放还很猖獗,无良企业污水暗管偷排、废气夜间直排、固废肆意掩埋、废料跨境转移,可谓花样百出,更有甚者打起了土地复垦的歪主意,玩起了以危废替代复垦用土的卑鄙伎俩。这些现象不仅让行业蒙羞,让舆论侧目,更让百姓嗤鼻。如今,新修订的环保法和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法为这些人罗织好法网。比如,江苏泰州就向违法倾倒废酸企业开具了单张1.6亿元的天价环境修复罚单。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环保违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更严厉的制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问题有望进一步解决。
环保督察成为新常态。2016年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高调亮相,展现出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高度重视。至2017年年底,首轮环保督察实现了全国31个省份的全覆盖。这种下沉式督察模式,很快就查处了海量环保问题,引起各界强烈震动和全社会高度关注。数以万计的问题企业被曝光,大批害群之马被关停、取缔或列入限期整改名单,大量环保案件以挂牌督办的形式交于地方政府限期解决。2018年,环保督察以11个督察组分两批次对20个省份开展了督察“回头看”。期间,共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75773件,约谈5499人,问责8396人,罚款9.2亿元。同时,“回头看”的发力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重点盯住整改不力,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以及“一刀切”等不作为、滥作为问题,部分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受到通报批评,一批具有典型地方保护倾向的化工园区被问责或停产整顿。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已经制度化、常态化的环保督察将发挥出更加犀利高效的整肃功效。
问题曝光,彰显了国家治理污染的意志与决心;数据公开,震慑了无良企业;纠偏问责,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惩恶罚劣,安抚了被挫伤的合法企业。法律法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是维稳市场的保护神,也是环保自觉企业的福音。国内绿色溶剂骨干企业江苏德纳化学董事长秦怡生就曾告诉记者,以往,环保自觉企业为配合环保升级,投入治理资金动辄千万上亿元,且基本没有回报。但不公平的是,有的企业依靠投机取巧,很少或根本不予以环保投资,以低成本占尽竞争便宜。“做企业,不怕投资环保,但怕大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他强调,在当前法律渐趋完善、环保督察渐成常态的情况下,相信环保自觉企业的预期收益会越来越好。
2019年,化工行业环保整治仍是各地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化工第一大省山东,已有100多家化工园区被绿色“过滤”,近三成园区被淘汰,为绿色化工企业腾挪了市场空间。化工第二大省江苏,通过三轮专项整治,近8000家问题企业被淘汰,有效减弱了落后产能对市场的影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实际上,一旦成为环保达标甚至优胜的企业,就会发现,环保法规的严苛冷峻,实际是对公平正义的捍卫。新的一年开始,留给环保不自觉企业的时间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