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声惊雷!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对于从事生态环保事业的人来说,是值得铭记的。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5月18日和19日召开,中央政治局六常委同时出席,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规格,生态环境保护,被推上了历史新高度。
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生态环境保护再次定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而对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他的整体判断是: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基本判断与时间表
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
由这个基本判断可见,决策层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实现美丽中国这一宏伟目标,除了意识的转变,还需要更为扎实的工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
就像生态资本论此前论述过的,我们的环保企业家在言及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时,神色总是凝重,语气总是痛切。要实现美丽中国,中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环保产业,需要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需要一批有志于改变现状的队伍。
好在中国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如果时间表既定,实行举国动员,总能迸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过往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这一规律。
而这次生态环境大会就是明确宣告,中国要集中力量办“美丽中国”这件大事儿。目标明确,时间也明确: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时间表既定,路线图也做了顶层设计。其中的种种提法,在此前的历次中央文件中已有提及,但这次做了系统化的提炼,并加以强调。
口袋认为,以下这几条,正是所谓集中的“力量”。即: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
过去两个年度,中国的环保督查风暴,像飓风一样横扫中国,中国的基层政府,经历了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革命。而发动这场变革的根本性制度安排,就是督查由督企变为督政,当环保的紧箍咒施加于各级政府官员、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时,整个行政系统便不得不痛定思痛,开始向污染宣战。
而这场飓风式的环保督查,正在向制度性的建设方向转换,飓风不会是一阵风,而是一场彻底的变革。
责任人与生命体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制的变革,从2018年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从生态环境部的从新组建开始,以往环境治理九龙治水的局面,正在被归整统一起来,握成一记重拳。
而在地方治理层面,强化政府首脑的生态环境第一责任人意识,正在从意念宣导落实为具体的考核规章。为官一任,必须守土有责,这个“土”,就是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价值总量,地方官要戴上紧箍咒,牢记责任,守好家底,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
这表明,在决策层来看,以往靠牺牲生态来换取地方经济发展的所谓“发展矛盾论”,将再也没有市场,且不容打折扣。这一认识,正在形成体系化的治理策略,加以落实。
而在现实层面,“发展矛盾论”事实上仍大行其道,要整体扭转这一系统性的思维定势,既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宣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碰撞。
5月19日,口袋参与了由律媒百人会组织的2017年度法律案例评选颁奖典礼。其中,由生态资本论参与评选的2017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十大案例,也在此次发布会上发布。
过去十多年,环境公益诉讼在中国艰难行进。总体上来说,遭受环境污染侵害的个体,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还显得弱小和孤独,其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制度建设意义。
口袋认为,这10个案例最大的共性,仍然是所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冲突,即“发展矛盾论”,与其说是发展的阵痛,还不如说是利益之争,即人民享受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和地方主政者追求发展业绩的直接冲突。
当冲突不可调和,环境公益诉讼便以诉诸法律的方式,向污染者或者纵容污染者发起诉讼。而在这一冲突的进程中,我们的生态环境是沉默的第三者,因为山水林田湖草不会发出声音。
而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宣言书,就是在让山水林田湖草成为生命体,让它们找到代言人,能够发出声音,成为现有国家治理体系里不容忽视的一个角色,得到尊重和维护。
这是一个新的指挥棒,也更是一个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