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环境产品出口国,占总出口额的13.8%,同时也是该类产品的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进口额的6.9%,贸易顺差高居世界榜首。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在环境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
上述报告是首部围绕中国绿色贸易的专题报告。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清单,环境产品主要包括石化产品、化学品、塑料、钢铁、机械、电子、仪器,以机电产品为主。
报告显示,目前,世界环境技术产品和服务产业投资踊跃、技术创新加快、需求高涨,市场总值超过1.2万亿美元,并正在加速扩张。2016年,中国环境产品出口额4264亿美元,进口额2678亿美元,在中国货物贸易总出口和总进口中的比重分别为20.3%和16.9%。
报告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环境产品进出口一直呈现顺差。与货物贸易总体顺差的状况相类似,2000年至2015年,顺差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顺差额达到峰值2166亿美元,2016年,受出口下降、进口增长的影响,环境产品顺差额大幅收缩至1586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环境产品顺差额在货物贸易顺差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快速下降,2011年至2016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15%、82%、73%、50%、37%、31%。
报告称,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国内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生产和消费的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环境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而国内相关行业在供给上还难以充分满足需求,使得进口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贸易持续低迷,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短期内中国环境产品的出口增长远远落后于进口增长,2015年和2016年甚至连续两年出现环境产品出口负增长。
报告总结称,中国环境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突出表现在总体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发展,尤其是复杂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监测和检测大气、水、土壤以及食品、服装、玩具、电子产品等制成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的仪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一些环保、节能的生产工艺使用的装备需要进口。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产品,比如太阳能级的多晶硅等需要大量进口。甚至,在中国签约的一些境外环境承包工程中,外方业主也要求一些主要设备使用发达国家的指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