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自发,还是利好频发,不难发现,近两三年来环保市场总容易形成风口级热点,诚如2016年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2017年的黑臭水体治理,但总是热潮未及自动消退,新一轮契机即来,或为回归理性,或为趋于规范。那么下一个市场热点又是什么?
环境监测产业链暖风又吹。“暖风”源自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也源自近千亿级市场规模带来的想象空间,环境监测或称为环保企业抢占的下一个风口。
政策红利在近年来早有迹象。两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截至明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国家监测站点及国控断面监测事权的上收工作,其中被重点强调的还有推广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在水质监测方面,《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也明确提升城市饮用水源的监测能力,未来城市对景观河道的水质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在土壤修复领域,“土十条”则以“摸清家底”的形式凸显土壤监测战略地位。具体至完成时间表:截至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则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2017环保督察开启无缝衔接新常态,令环保产业普遍进入增速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在环境监测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变革供给。从产业的整个链条来看,上游的制造端和下游的消费端分别在近两年来经历了大爆发,且均在今年受到了来自监管的规范。不少业内人士感叹,环境监测靠“薄利多销”的模式过去了,而处于成长期的品牌溢价,则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符合顶层设计对节能环保经济的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资金端加速布局环境监测产业链趋势明显。包括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岛津、赛默飞、雪迪龙等行业翘楚都对环境监测中下游有所布局,而“小而美”企业,诸如南京科捷、申菱环境、天健创新也将环境监测作为重要业务推进。衍生而来,环境监测趋于明朗或称为2018年较为可期的趋势。
不过,环境监测早就不是环保企业间的竞争,核心企业本身,以及跨界者的加入令市场竞争激烈,且玩法多样。在业界人士看来,传统的玩法,比如围绕环境超强核心企业的环境监测综合服务,没啥变化。热闹的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利用PPP、第三方治理等模式,为更多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提供系统化服务。
环境监测对吃好千亿市场这口蛋糕做出了更多本土化的尝试。业界普遍认为,未来环境监测产业可能会有两种形式。一是靠资源驱动,比如传统型业务综合平台;二是靠技术和资本实力驱动整合环境监测市场。可以预见的是,第二种难度大但更有价值。
有人说环境监测板块,就像水处理与固废处理板块,不一定是新启的业务,但恰逢“天时”,于是就可能成了热点。不过光有“天时”或许略显单薄,还要有“地利”从旁支撑,环境监测的“地利”可以说是转型期上下游企业需要寻找下一个市场风口,而近千亿级起的产业链走势所带来的想象空间无疑巨大,加之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精细化的发展,使其成为可能的热点。
不过,我们期待的是,有助环境治理提质增效的环境监测,从一开始,就能规范安稳地站上风口,不会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