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主办的第8届广州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论坛昨日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中科院广州生物院负责建设的“临床治疗性干细胞制备平台”日前已正式开工,广州最快将于明年拥有自己的“干细胞制备车间”。
“通过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而得到的功能性细胞,可以移植到人体内,用来治疗传统医学无法根治的疾病,比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老年痴呆、血液病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也是近年来干细胞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原因。”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发现细胞重编程的“开关”
据了解,由该院负责建设的“临床治疗性干细胞制备平台”,是一个用于制备干细胞及相关功能细胞的标准化技术平台。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相关临床治疗实验在我国的开展,进而走向世界前列。
据透露, 该项目属于洁净等级达到局部A级(最高级)的净化装修,功能区包括:GMP标准的干细胞制备场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普通生物实验室,以及相关辅助配套设施。
记者从论坛上还获悉,中科院广州生物院今年在科研上屡有突破,两次登上《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学术期刊的子刊)。
今年5月1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广州生物院裴端卿和秦宝明实验组的研究成果“自噬和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I(mTORC1)调控体细胞重编程的随机阶段”。这一研究不仅阐明了重编程中细胞重塑的关键作用和调节机制,也拓展了人们对相关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的认识,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有力依据。
今年6月2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陈捷凯实验组的研究成果,用新思路建立了一套不包含Yamanaka因子的重编程方法。这项研究阐明了c-Jun与干细胞多能性互不相容的机理,提出了全新的重编程因子组合,为体细胞重编程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研究人员解释,cell本意是“小房间”,成体细胞犹如一个具有特定功用的房间,房间里的器具构造决定了它是居家、办公还是商铺;而胚胎干细胞则更像是一个空房间,根据需要你可以把它改造成任何用途。因此,如何将一个布满家具的房间搬空,成为世界范围科研人员不断努力的方向。
有院士呼吁制定“落地政策”
国际干细胞组织中国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作为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之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前,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这也是中国首个针对干细胞临床研究进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这是自2012年中国干细胞临床转化被叫停之后,首次开启的一扇窗。”周琪形容。
周琪表示,广东、广州在推动干细胞的研究及临床转化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国内一些知名教授在广州都有自己的阵地,中科院广州生物院也是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研究的主体力量。
周琪建议,广州在推动干细胞和临床转化上,应首先出台落地政策,对干细胞的临床转化应用给予扶持,“目前国家政策是开放了,但政策的落地和细则才是最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