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因势利导生产印染成套设备
2011.03.18   点击145次

发展印染工业,没有纺织机械工业的支持当然不行。建国初期,我国实施组织起来、重点突破、总体设计、成套生产的方针,开始自己制造完整的印染和后整理生产线,后来逐步改进、提高、再改进、再提高,才有了今天这样五彩缤纷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

与棉纺织机械相比,印染机械基础比较薄弱,建国初期只有上海几家私有企业生产一些印染机械,但形不成气候。不过,当时有一个可以发展的有利条件,那就是在上海、江浙等沿海地区的一些印染企业里有一些进口的印染设备,而且还在运转,可以借鉴。

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上当时我所接触到的李传禄、倪文麟、朱迪华和徐铁华等一批熟悉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的科技人员,我国很快就组织起印染和后整理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

说起来也巧,当时棉纺织的原料主要是棉花,棉花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要靠天气。棉花产量好像有个规律,双年丰收,单年减产。丰收时纺织机械企业的生产任务饱满,欠收时纺织机械企业减员、停工、培训。时值1955年,棉纺织机械减产,纺织机械企业有富余的生产能力。纺织机械设计公司包括上海办事处,集中大批技术人员测绘设计了印染机械图纸、技术资料,以郑州纺织机械厂为主、上海印染机械厂等几个纺织机械厂为辅进行分工,开始生产印染和后整理的成套设备。从烧毛机开始,到前处理、丝光、染色、印花直到后整理的轧光、折布、打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整条生产线所配的成套设备就全部完成了,并先后为新建的郑州印染厂、石家庄印染厂和西北第一印染厂提供了成套设备,为我国的印染工业开了先例,后来又成套援外出口到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

那个时候的前处理设备都是长流程,从织物的蒸煮、浸轧、双氧水漂白、织物的绳状和平幅水洗,再到九格平洗槽的水洗、轧车、蒸箱、烘干,流程都很长。当时的轧车按压力采用重锤加压,多个平洗槽的前后传动用的是长边轴传动,平洗槽和蒸箱都是铸件,唯有加热的水汀夹板是钢板制造的。烘燥机的立柱是铸件,570毫米直径烘筒是紫铜的,这种2.5毫米的紫铜板咬口焊接后再经擂圆制造成烘筒,但在后来援助非洲的项目中,烘筒却发生了爆炸。按照当时李先念副总理的批示,我们很快地将烘筒予以更换,解决了问题,后来烘筒改为直口焊接,材质也改为不锈钢。

染色部分的设备也都是长流程的热熔染色机、硫化轧染机、热风打底机和显色皂洗机等。间歇式染色用的是卷染机。

印花机有四色、六色和八色的滚筒式印花机,印花机按色数分为三种型号,5-181型为四色,5-182型为六色,5-183型为八色。车头不通用,后半段通用,形成了“大狗走大洞,小狗走小洞”。印花机烘干用的烘筒也是紫铜的,直径1.5米,烘筒的焊接是人工进入大烘筒内,外边用小风扇向里送风、送氧,防止操作工人缺氧窒息。后来有了圆网、平网印花机,烘房改为热风。有的老式四、六、八色的滚筒印花机就进入了博物馆。

后整理设备当时只有三辊、六辊轧光机,后来才有长、短流程的树脂整理、液氨整理等新技术。再后来,各种织物的起毛、磨毛、轧花等多种后整理设备都应运而生,品种齐全,大大提高了织物和面料的质量。

成套印染机械设备刚开始生产时,还没有考虑到实施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方针。印染机械的通用部件和专用件都随主机由主机厂同时生产,比如吸边器、导布辊等。

后来,印染机械的生产逐步进行调整,建成的黄石纺织机械厂和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承担了部分印染机械的生产任务。生产能力扩大了,品种也逐步增加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常规的印染后整理生产线最终形成,即逐步按照轧、洗、蒸、烘单元和专用部件、专件,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经过合理分工,由上海、江苏和内地三条线同时分工生产,形成地域配套。

印花设备中的圆网、平网印花机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研发,实现了产业化,逐步替代了滚筒印花机。而印染机械的零部件,如镍网、导布辊、烘筒、吸边器等也都形成了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圆网印花机使用的各种规格的镍网年产几百万只,导布辊年产几万只,体现了效率提升、质量稳定、成本降低的特点。

印染工业的发展相对比较难,因为它涉及到织物面料、染料、助剂、印染工艺、公用工程的水质、蒸汽压力和动力的稳定等特殊要求,而设备作为载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印染工业接近市场,紧贴消费者,需求变化快,还要实现低碳经济、节约用水和减少排污要求。纺织机械生产要适应印染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后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