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吉林石化完成“三大化”转型
2010.11.24   点击269次

“现在我们的染料厂不生产染料,化肥厂不生产化肥,电石厂不生产电石。”说起吉林石化的这一“怪”现象,吉林石化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话语中透着得意。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染料、化肥、电石“三大化”为标志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正因为此,这个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企业,被誉为“共和国化工长子”。

走在吉林石化的厂区内,既看不到炼焦炉冒出的滚滚黑烟,也闻不到化工车间飘出的刺鼻气味。站在吉林石化办公大楼向窗外望去,天高云淡,青山掩映,蜿蜒的松花江从大楼旁款款流过。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员工告诉记者,每到冬季,松花江上的吉化江段便会成为野鸭、苍鹭、丹顶鹤等水鸟的家园。

在冯立波看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吉林石化历时近十年的老“三大化”改造。

2001年至2009年,吉林石化以结构调整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先后关停淘汰老“三大化”的老合成氨、老有机硅等98套工艺陈旧、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装置,使公司的主体生产装置由2001年的155套,“瘦身”到现在的60套,产品由1150种,精简为现在的115种。

淘汰落后装置、调整产品结构的道路异常艰难。当时,老“三大化”的一些产品依然存在市场需求,却被要求停产,不少员工面临着解除劳动合同或转产。“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啥有钱不赚啊?”提起当时的情景,冯立波至今记忆犹新。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自身存在的结构性、资产性、体制性等矛盾,已让企业陷入严重亏损的境地。自1997年到2001年,吉林石化累计亏损80多亿元。甚至有媒体把吉林石化称为“国企第一亏”。

电石厂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煤化工生产技术上,吉林石化的老电石厂一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由电石、乙炔再到聚氯乙烯的生产路线,承载了企业昔日的辉煌。然而面对进口产品的冲击和以石油化工路线生产聚氯乙烯的围堵,电石厂聚氯乙烯产品市场尽失。

更要命的是,电石厂当时从国外引进的装置耗电量极高,号称“亚洲最大的电老虎”。受其影响,吉林石化当时全年耗电量估计可达上百亿千瓦时。

再也不能这样干下去了!从1998年起,吉林石化的决策者下定决心,相继关停了电石厂的电石炉。并在新世纪后,不断进行一系列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2009年5月16日,随着电石厂厂长一声令下,吉林石化“一五”期间建成投产的炼焦、精苯装置进入停产程序,燃烧了51年的炼焦炉火渐渐熄灭。这标志着吉林石化‘一五’期间建设的老‘三大化’生产装置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彻底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

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立竿见影。通过关停装置,吉林石化不仅用电量大幅下降,同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677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0万吨,全面提高了工业废水排放质量,减少了环境风险。

结构调整后,老电石厂转为生产可用于制造冷冻液的丙烯酸酯和可用于生产洗涤剂的表面活性剂等多种产品。老染料厂转为生产化工新材料苯酚丙酮,这种材料向下游产业发展,可用于生产高级树脂镜片、高档热水杯和矿泉水桶等。

化肥厂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合成氨装置,采用石油化工生产路线,应用国外先进技术建成投产新30万吨合成氨装置,在此基础上,相继建成中国石油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和ABS生产基地,2009年6月又建成国内第一个碳纤维生产基地。

如今,吉林石化的盈利能力大幅增强,百元资产创收由老“三大化”时期的49.3元增加到117.8元,增长了139%。60套主体生产装置中,有16套装置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名。

成功的结构调整,使企业实现了新的跨越,但化肥厂、染料厂、电石厂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虽然显得有些名不符实,但它们是吉林石化宝贵的无形资产,”冯立波说,老“三大化”的名字时时提醒着吉化人,要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使企业发展更快、路径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