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疑圣元奶粉致婴儿性早熟”事件越演越烈。昨天,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北京表示,卫生部已关注到这一事件。据悉,农业部已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的方法,而湖北相关职能部门已对涉事奶粉进行抽检。武汉市食安办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称,部分调查结果信息已报武汉市委宣传部,近期应会发布。新华社报道称,国家相关部门正对市场上的牛奶性激素含量进行调查,要等待调查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才能下结论。由于奶粉中过去没有激素检测项目,也无相应检测标准,有关方面正组织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论证,将会尽快公布事实真相(《东方早报》8月10日)。
天啊,原来国内奶粉在过去多年时期里竟是没有激素检测项目的。真怀疑,要是没有这次家长对婴儿奶粉的性激素提出怀疑并被媒体披露,真不知道,这个有关食品安全与婴儿健康的奶粉激素问题何时才会浮出水面,也不知道这样的奶粉安全质量会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也是社会更想问的是:为何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奶粉竟会没有激素检测项目?
首先就食品安全标准设计看,众所周知,按照一般生活常识,或许绝大多数人都应该知道,也不仅是奶粉,食品中含有过量的性激素应该会对人体健康、尤其是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况且在此问题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已经对不少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且按理,此后有关的食品监管部门也应该就此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并对食品检测标准予以健全才是。可现在让人实在弄不懂的是,三聚氰胺事件给社会留下的食品安全阴影还未消散,奶粉“激素门”事件却又卷土重来。所以面对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如此“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局面,或许有不少公众会与笔者一样提出这样的发问:这次奶粉“激素门”事件的出现实质上到底说明了什么监管问题?想这,无疑是相关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向社会作出说明、应该反省,同时也是公众有权了解的公共问题?
其次以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衡量,在这次的“激素门”事件演进过程中,同样众所周知的是,先是面对家长对奶粉安全性怀疑,有关的检测机构以不接受个人申请的借口拒绝检测;尔后在媒体披露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社会才知目前竟还没有相关的奶粉激素检测标准项目。所以显而易见,虽然这次的“激素门”在表面所涉及还只是一件具体事件,可其中所暴露出的本质上应该还是一个制度标准本身的安全问题,并且最终涉及的应该是一个有关食品安全监管到底具备多大有效性的问题。对此,相关的职能部门同样应当及时予以反思、反省?因为其中道理很简单,如果一种食品安全问题暴露总是要以牺牲公众的健康作为代价,甚至于有时还拒绝公众疑问式的监管,其有效性无疑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面对这次奶粉“激素门”事件,也许寻找具体事件真相应该不会是一件难事。不过想提醒的是,相关检测标准项目的缺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正说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及制度还存在深层次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