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纯碱行业半年经营报告
2010.07.21   点击146次

行业协会:开工率多了5%   价格少了20%

“今年上半年,我国纯碱行业面临的形势和金融危机时基本一样,生产困难,全行业亏损,仅有个别企业保本微利。产能大的企业大亏,产能小的企业小亏,不生产的企业也亏。但造成这种不利形势的原因却已经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时,纯碱行业的市场环境是产量稳步增长,但需求急剧萎缩;如今的情况则是需求在逐渐上升,产量却是急剧增长,增加量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这两种不同的市场环境却导致了同样的结果,就是产大于销,价格下行,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这是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锡岭的开场白。

他的危机感还源于这里:“2010年国内纯碱行业还会新增产能230万吨,国内纯碱总产能将达到2640万吨,而国内需求加上出口,最乐观的估计也就在2000万吨左右,将有640万吨产能闲置。与产能的快速增长相比,纯碱的需求已过了高速增长期,远落后于产能的增长。随着未来几年新建产能的陆续投产,纯碱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当记者提出,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纯碱市场量价均有所回升时,王锡岭认为,并不能由此就对2010年纯碱行业形势持乐观态度。因为一季度的纯碱市场有其特殊性,不能代表全年的市场走势。随着市场价格的回升,纯碱企业开工率也从2009年的85%增长到了90%左右,这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纯碱市场。考虑到2月份的春节,有纯碱企业放假停产,再加上春节期间运力紧张,纯碱用户一般都会增加库存,这势必会使纯碱市场量价齐升。到二季度纯碱价格又开始一路下行。纯碱行业仅仅增加了5%的开工率而价格就下降了20%。

今年纯碱的出口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王锡岭介绍说:“2009年纯碱出口量虽创历史新高,但由于企业间竞相杀价,因此纯碱的出口价格却是逐月下降的。即使是这种低价出口在2010年也将难以为继了。”去年中国纯碱的大量出口已引发了印度对中国纯碱出口的限制,美国也开始在亚洲、南美洲市场采取降价措施与中国纯碱展开全面竞争,苏威公司也加入了对亚洲纯碱市场的争夺战,这些因素将导致今年中国纯碱出口量减少30万吨左右。

国内需求增长有限,出口又多方受阻,如脱缰野马般的纯碱新建项目要想在近期被一把扼住也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纯碱行业的市场转好只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尽管目前的纯碱市场情况与许多企业当初建纯碱项目时相比已大相径庭,但大多数新项目已在建设过程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此,王锡岭认为,2012年将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的纯碱产能仍将持续快速增长。

对于2012年后纯碱行业的产能情况,王锡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今年6月1日出台的《纯碱行业准入条件》,对于控制新建纯碱项目的速度,避免重复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纯碱行业准入条件》从生产企业布局、规模与技术装备、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7方面对新(扩)建纯碱项目设定了高门槛,其中的指标基本都是当前最先进的,这将直接限制纯碱产能的过快增长。目前,《纯碱行业准入条件》出台虽然只有一个多月,但作用已经彰显。据王锡岭介绍,已经有纯碱新(扩)建项目由于未能符合准入条件而被银行拒之门外。

此外,当前低迷的纯碱市场也会让纯碱企业在新项目投资上更加清醒和审慎。王锡岭为记者分析了企业热建纯碱项目的片面心态,那就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他们大都只看到新建项目的规模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认为新项目会更具竞争力,而未看到原有的中型纯碱企业虽然没有规模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但是,这些老企业靠近市场,运输费用低,这些优势弥补了其规模上的不足,因此他们的综合竞争实力与新上的大型企业不相上下。此外,与老产能低廉的折旧费用、财务费用、运输费用相比,新产能巨大投资带来的不菲的财务、折旧、运输、销售费用,也是在分析新建项目竞争力时常被忽视的另一个因素。

企业:过剩梦魇挥之不去

进入7月,随着部分企业进入检修期,加上亏损严重和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纯碱企业的提价意愿日渐强烈。但市场人士认为,由于下游需求并没有改观,市场低迷,价格上行动力不足。记者在对纯碱企业的采访中了解到,大多企业仍旧挣扎在盈亏边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行业正在承受着几年积累下来的过剩产能带来的后遗症。

内患为主 与外忧形成共振

  对于纯碱行业面临的困境,中国纯碱工业协会给出的分析是,产能过剩是主要原因。来自纯碱企业的声音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采访过程中,多数企业负责人一致表示,纯碱行业目前所处的困境有外忧,而更主要的还是内患。其实产能过剩带来的危机迟早是要爆发的,而国际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一家纯碱企业负责人说:“目前这种情况,在三五内,都不会有改观。2008年以前,国内每个企业的效益都很可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有利润。纯碱的价格也有波动,但是波动中的低潮期比较短,一过低潮,价格会很快起来。问题出在近几年,纯碱产能发展太快了,到2008年,我国纯碱的产能过剩率超过了20%。”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以前,我们已经在密切关注产能过剩的问题了,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位负责人说。由于近几年来行业内部的不断扩产,形成了产能过剩的格局,从而使行业竞争加剧。而这次金融危机仅仅是契合了纯碱行业已逐步积累的内在危机,形成了共振效应。再加上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实行紧缩政策,客观上延续了金融危机与产能过剩的共振效应。他认为,内忧加上外患引发的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副作用不会一时解除。

山东海化股份公司总经理曹希波在分析纯碱行业目前的不利因素时,也把产能过剩放在了首位。他表示:“今年国内纯碱市场总体形势会好于去年,但产能过剩和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继续存在。加上能源、原材料涨价,纯碱出口受限诸多不利因素,今年纯碱行业形势不容乐观。”

控制产能 不能各省说了算

采访中记者发现,企业的负责人对今年下半年的纯碱市场走势普遍感到不乐观。

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认为,下半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际方面,欧洲债务危机严重,全球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国内方面,通胀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两难问题增多;行业方面,受产能过剩影响,下半年市场形势不会有大的改观。

曹希波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债务危机加重,世界经济仍有二次探底的可能;从国内看,经济基础还不稳固,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从行业企业发展看,下游产业受政策影响较重,主导产品市场前景不容乐观,一旦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就可能滞缓企业发展。纯碱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国家产业政策带来的影响,增强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市场的科学预警和研判。

今年6月1日,《纯碱行业准入条件》开始实施。这一门槛能让纯碱行业面临的困境得到改观吗?

企业人士普遍认为,目前看来准入条件的意义并不大,纯碱行业过剩的顽疾并不是一两个文件就可以消除的。这个门槛对于新建企业来说,并非很难达到。问题是,许多省份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整体宏观调控、产业产能现状并没协调一致。

一位纯碱企业老总说:“准入条件虽然出台了,但是把关的在省里,各省都会对自己的项目给予重视,想上的项目谁都不会压下来。问题是,检查和监督这一环由谁来负责呢?”企业认为,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认清产能和需求的关系,产业布局一定要合理。

一枝独秀 技术优势成亮点

谈到今后的打算,许多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作为企业,只有尽快形成技术优势,才能从低迷的沼泽中挣脱出来。

事实上,尽管纯碱行业整体形势不是很乐观,但也有企业一枝独秀。这样的企业大多是有综合优势支撑,在技术、产品结构、市场和资源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原一家大型纯碱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就令同行羡慕不已。在全国纯碱开工率仅有80%左右的情况下,这家企业的开工率却保持在90%~100%之间。这家企业的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其他纯碱企业相比,我们有三大优势:一是技术优势。2005年,我们首先采用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冷式碳化塔新技术,这项技术是排他性技术转让,公司纯碱和三聚氰胺联产技术也是专利技术。2007年,粉煤成型技术在公司得到成功应用。目前,公司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联碱行业一流水平。通过技术革新,公司的各项消耗、成本都有大幅度降低,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二是产品优势。公司产品品种齐全,其中重质纯碱比例高达70%。三是市场和资源优势。该公司纯碱生产基地临近玻璃生产的聚集区,两大原料煤和盐,都靠近供应地,运距短,费用低。

与全国其他的纯碱企业一样,当前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给山东海化股份公司的纯碱生产经营也带来了很大冲击。曹希波告诉记者,海化集团纯碱厂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灾区,装置开机规模曾降至50%以下。但海化眼睛向内,通过建立以“对标管理、当量考核、点线控制、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体系,降本增效,公司还组织了和成立了碳化转化率、原盐、氨耗等11个专项攻关小组,对各目标进行攻关,并细化管理。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海化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了正常的生产运营。今年上半年海化集团的纯碱制造成本比计划每吨降低了14.41元,较去年同期降低了95.41元,成本优势得以凸显。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