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能膏万口肠,油棕毕竟是油王。花生九倍差堪拟,椰子千枚难较量。”这是诗人郭沫若当年盛赞油棕的诗句。但诗人料想不到的是,油棕果除榨油食用外,还有更广阔的用途。
早春二月,万物勃发,荆楚广袤的田野上,油菜花散发着沁人的芬芳。在海南岛、西双版纳和更遥远的赤道地区,高大而稠密的油棕,犹如天然的华盖,正遮挡着热带炽热的阳光。然而,这一切,在给游人以绿阴、给农人以丰收希望的同时,在油料专家眼中都成了呼之欲出的“绿色大油田”。
日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继攻克菜籽油、废弃油转化为生物柴油技术之后,又在国内率先攻克了棕榈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核心技术,将“绿色油田”从田野拓展到森林。
菜油变柴油,两道难题一起解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国,而我省则是全国最大的油菜籽生产省,种植面积、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然而,近年来我省油料种植面积不断下滑。2005年,全省油料种植面积较上年减少7.56万公顷,油菜播种面积同比减少约3.3万公顷。去年,全省油料种植面积则降至135.37万公顷,同比又减少10.65万公顷。不仅我省如此,全国油料种植面积也呈下滑趋势。仅2005年长江流域油菜秋播面积就比上一年度下降30%。
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黄凤洪研究员认为,原因在于我国油料市场不断受到海外低廉的大豆油、棕榈油的冲击。仅2006年1月至9月,我国进口棕榈油达到320万吨,同比增加48.8%。
农产品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就在于将植物油转化为生物柴油。”黄凤洪说,菜油变柴油,还可破解我国的能源难题。他介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原油供给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3.2亿吨,其中当年石油净进口1.36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2.9%,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左右。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和资源的日益匮乏,石油供给压力已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去年初,喝着生物柴油的拖拉机在油料所院内“突突”欢快地跑动,去年9月,华中农大生物柴油中试车间“出油”,这标志我省油菜籽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技术瓶颈被打破。
同时,随着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含油量高达54.72%的高蓄能油菜新品系及菜籽饼粕深加工技术成熟,油菜籽转化生物柴油产业化的原料来源、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等三方面的瓶颈,也在一一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说,长江流域有3亿亩冬闲田,若全部种植优质能源油菜新品系,将相当于每年可造1.5个“绿色大庆油田”。
化害为利,废弃油脂成“香饽饽”
生物柴油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首要是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专家认为,在不跟食用油“争嘴”的情况下,除依靠油菜籽转化生物柴油外,应进一步扩展生物能源的原料范围。
据悉,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华中农大在着力选育高含油油菜新品系的同时,油料作物研究所还在100多种植物中,找到了适合我省种植的油莎豆、扶芳藤、续随子等多种含油植物,将生物能源的原料产地从大田扩展到高山和荒坡滩涂地带。同时,他们又将目光放在更具经济竞争优势、价格低廉的废弃油。
黄凤洪说,地沟油、泔水油、废煎炸油、油脚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油脂数量,每年达数百万吨。仅武汉市每年产生的潲水油就不少于5万吨。
然而,目前全国约有1/3的地沟油、泔水油、废煎炸油、油脚等被回收用于煎炸食物,另有1/3又重新流入餐桌食用,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黄凤洪认为,若针对废弃油脂分布散、杂质多的情况,建立有效回收平台,稳定原料供应,不仅能真正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而且可有效保证生物柴油的原料稳定供应。
据悉,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华中农大变废弃油脂为生物柴油制备技术均已成熟,并在批量生产。
挺进森林,“绿色油田”延天扩地
棕榈油为仅次于大豆油的世界第二大食用油。世界油棕产地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尼日利亚、巴西、委内瑞拉等地。
和油菜、大豆、花生等相比较,油棕树含油量更高,棕榈油价格更廉。油棕果含油量高达50%以上,一株油棕每年可产油30千克至40千克。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棕榈油已成为世界植物油出口中的第一大类产品。据《油世界》统计,2003年世界棕榈油产量为2738.3万吨,出口2111.6万吨,占当年世界植物油出口总量的52.24%。而我国已成为世界棕榈油消费大国之一。
然而,棕榈油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约占50%,比动物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还高,长期食用,不利于人体健康,且棕榈油在常温摄氏24度以下便凝固。
对此,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所长王汉中认为,随着棕榈油转化生物柴油核心技术被攻克,这不仅使“绿色油田”延天扩地,更有利于保障我国燃油安全和保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发挥其对我国油料市场拉动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