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强大的小化工产业为特色的国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正以提高门槛、调整结构等方式大规模淘汰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小化工企业,曾在化工发展中起过主要作用的长三角地区小化工正在退居二线。以提高排放标准和投资金额、易地搬迁改造等主要措施施行大规模淘汰,小化工逐步退出长三角发展“前沿”,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趋势,将成为我国化工产业调整的预演。
记者从江苏省环保厅获悉,该省目前采取的是“一关两提高”措施整顿小化工企业,提高化工项目的准入门槛。具体做法是提高排放标准,不再批新建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浙江省经贸委则在去年12月26日就发布了《关于提升传统精细化工技术装备水平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今后浙江精细化工行业要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力争在2010年前,全省75%的传统精细化工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所有新建企业必须使用自动控制系统。而上海市的做法更为独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有11个区县已累计淘汰劣势企业1500多家,共腾出土地面积约1.3万亩,其中有400多家小化工企业实现关停并转迁。
化工长期以来是长三角的经济支柱。2005年江苏、浙江和上海2省1市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收入分别居国内第2、第6和第7,而利润总额分别居国内第7、第8和第10,3地全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利润总计达400.14亿元。而在长三角的化工企业中,小化工企业从数量上又占有绝对优势,仅江苏宜兴和武进地区化工企业就曾达上千家之多。小化工曾在长三角地区化工发展中起到主要的作用,其“乡镇化工”模式后来在全国各地铺开。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普及,众多小化工企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在浙江省的石化行业中,精细化工的产出规模占20%,但其'三废'产生量已占到40%。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大批成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已经建成投产,产业的调整升级水到渠成。业内人士认为,长三角的领先调整将是我国化工产业调整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