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下游产品的价格涨幅继续保持较高落差:上半年工业企业购进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同比上涨9.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而到了最终消费品市场,价格涨幅却滑到2.3%。
“目前虽然总体上价格上涨比较温和,但是结构不平衡,上游产品价格涨得还是比较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如此评价当前的形势。那么,在工业利润上半年保持28%的增长速度的同时,上下游行业“苦乐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28%增长率的背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75,比去年同期提高15.6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最快,同比增幅高达99.3%。
“这是由国际铜价的暴涨引发的。与此类似,由于国内与国际市场接轨,所以有色金属的利润涨幅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煤炭行业利润增长13.3%,曹建海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煤炭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导致利润增长放缓。
去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主要依靠采矿业及部分原材料部门,采矿业占全部利润增量的88.0%。而今年采矿业在全部利润增量中所占份额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岳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今年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没有去年的幅度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39个工业大类中,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277亿元。王岳平表示,钢铁行业受制于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和钢铁市场增长空间,没有以往上涨得快。但是他表示,钢铁行业的利润率还属于常态,没有发生产能过剩。后者则缘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一路高涨,使得炼油行业半年的亏损额超过去年全年。
上下游行业“苦乐不均”?
自2003年以来,受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的影响,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涨幅多保持在两位数。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曾在7月2日表示,尽管前5个月全国企业利润增幅达25.5%,但80%以上的新增利润集中在石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5大行业,其他30多个行业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润。激烈的竞争又使最终消费品市场无法接受企业的涨价行为,企业不得不靠自身消化成本的上升。
“上游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下游产品价格又上不去,这样形成了一个‘两头挤’的局面,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效益下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
统计数据更是显示了这种落差的巨大影响。1-5月份,我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同比回落27.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上升55.7个百分点。